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关于量子力学中总角动量L的定义问题

已有 12140 次阅读 2011-6-11 23:21 |个人分类:好好学习|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评论, 反面教材

今天写了一篇《对不起,我练的是拳击》,不正面的回应了一位网友向我提出的挑战:用不超过10个字说出柯西极限定义的本质,看看我的基础知识如何。”
 
刚才这位网友在我博客留言,公布了他的答案:柯西极限定义解决的是,"存在如何被感知的问题"。
 
与此同时他还要求我先闭上口,回家问我哥去再说!
 
我必需得承认这个答案非常牛逼,它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我没哥,没法问,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上帝他哥会多少懂点,所以建议这位朋友找数学专业的曹广福老师聊聊,听听他的想法。
 
下面公布我之前那个问题的答案:
 
其实关于量子力学中L的定义问题,科学网的一些博主前年讨论过。见刘全慧老师发的这个帖子:
 
为什么量子力学一般不定义标量总角动量L?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
 
1、量子力学中所说的“物理量”、“力学量”、“可观测量”,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其中可观测量是量子力学最基础的概念,因为,顾名思义,只有这个东西是实验上能够测量的,因而也只有这个东西才是真正有物理意义的
 
如果要讨论一个量是不是力学量,或者说是不是可观测量,先要明白什么叫可观测量。关于可观测量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解释来自于Dirac的《量子力学原理》。好像是第一章的第几小节里面有一段话提到过,具体位置我记不太清楚,谁手头有这本书可以自己翻一下,大意是:
 
可观测量必定满足两个条件:(1)本征值是一个实数。(2)本征值构成完备组
 
在数学上这要求这个量对应的算符是厄米的,物理上要求对这个量进行测量后得出的结果与这个量的本征值一一对应。

2、根据可观测量的定义,我们知道可观测量,或者说力学量,必定是一个标量,对应的算符必定是一个标量算符。因为矢量算符对应的本征值是一组数,比如矢量算符X(X1,X2,X3)对应的本征值是(x1,x2,x3),这是一个三维数组,不是“一个实数”。
 
3、对于某些矢量,我们可以通过构造度规来定义这个矢量算符对应的标量力学量,比如,还举X的例子,我们可以根据日常所用的度规定义矢量算符X对应的标量:
 
x=Sqrt(X1^2+X2^2+X3^2),相应的本征值是Sqrt(x1^2+x2^2+x3^2)。
 
由于[Xi,Xj]=0,i,j=1,2,3,也就是说X1,X2,X3互易,所以Sqrt(x1^2+x2^2+x3^2)是一个实数,再考虑到它的本征值构成完备组,所以这完全符合量子力学关于可观测量的定义。
 
4、但是,对于矢量算符L,无论采用何种度规,无论构造何种的数学形式,我们都没办法通过相同的方法来定义与之相对应的标量力学量l
 
为什么?因为Lx,Ly,Lz不对易,尽管它们有共同的本征值0,但是除0之外再没有任何确定的实数作为其共同本征值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按照相同的方式来定义l=Sqrt(Lx^2+Ly^2+Lz^2),那么它对应的本征值只有0,除了0之外,它找不到任何一个“确定的实数”来做自己的本征值。
 
这不满足可观测量的定义,所以l不可能是一个可观测量,或者说不可能是一个力学量
 
什么,你没听懂?通俗的理解,我们知道任何物理系统的角动量,如果存在,都不可能只是一个普适的常数0,必定还存在其它数值,可是现在我们定义的l只有实数0这一个本征值,这也就意味着l的本征值不构成完备组,所以它不满足可观测量的定义。
 
5、一个量不是可观测量,意味着这个量在实验上是不可测量的,也是无法检验的,它的定义也就失去了必要性。
 
注:这句话有且只有1个特例,那就是时间t,在非相对论性量子力学里时间t只是一个参数,但是它的定义和引入却是十分必要的。
 
6、不过,话不能说死,科学总是发展的,尽管不可观测的量对于今天的物理学而言没有意义,但也许将来会有哪个天才发现某些不可观测量的真正用途,这都是未知之数,还是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拭目以待吧。
 
注:不许说你就是那个天才,谁号称天才我打谁PP。
 
这篇就扯到这里。
 
最后公开点名表扬soifaint同学,我不知道你年纪多大,什么身份,但是你的物理底子不错,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日成婚早得贵子。是吧,你懂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454245.html

上一篇:对不起,我练的是拳击。
下一篇:鬼王喂虾米叫鬼王
收藏 IP: 110.232.42.*| 热度|

7 刘全慧 汪梦雅 吴吉良 李宇斌 vigorous agreatboy wliming

发表评论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