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成龙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gatcl 博客主题:超深盆地调水增雨,改变气候改善生态,造福中华造福全人类。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0.152.217.*   [79]张学文   2017-1-8 16:33
张学文的认识与意见(针对最近寄给我的文稿)
1.        粗略看了本文,知道你的新努力和一些认识。
2.        表1的有关计算与分析我估量是正确的。关于水汽在高度方面的分布的分析我看也是对的。我认为引入我过去在博客中给出的(也编入的2014年探索书中38页)盆地的水汽与空气 的相对封闭程度表,可能在表达上更精炼和数量化一些。
3.        冬季,准格尔盆地就是湿盆地,其底层空气中的水分循环经常可以弱降水。这本身就是与调了水分进来类似的条件。我们即需要从中认识含水量与降水的关系,也提示调水在冬季的局面与必要性/参考性。这些在2014年我的探索书的39页中有论及。
4.        公式P=44.385(W-2.66)、P=85.124(e-2.27),具有联系当地降水雨水汽的作用。我曾经提出其常数项对应死库容。我曾经建议你分析死库容项与当地地理特征的关系。现在继续建议你去分析各个盆地的死库容项的值是否特别大或者特别小,我估量这个分析可能对认识盆地水分循环有帮助。
5.        引言中“P=85.124(e-2.27) ”重复了两次
6.        关于干湿盆地的认识进展不妨单独写成为文章
7.        我关于不同气象变量的最大输送层的文章是发表在沙漠与绿洲气象杂志上的,
气流对物质和能量输送量的垂直分布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年2期3卷1-5页        张学文
8.        这个文稿不像论文而像讲稿。这联系着我一直提的一个看法:把你的认识统一写在一个书稿中,而不是这种不好归类,不好发表的论文中
9.        从文句看你是主张每年向新疆调水数百亿,而其成本,应当有分析。每年数百亿可是新疆水利部门可以管理的水量!
我的回复(2017-1-8 21:23):多谢张老师的宝贵意见,过几天我用电子邮件回复您的宝贵意见。
IP: 14.200.221.*   [78]葛维亚   2017-1-1 17:25
祝新年快乐!
我的回复(2017-1-1 17:54):多谢!新年快乐!
IP: 14.116.0.*   [77]檀成龙   2016-12-3 23:31
自我感觉,以下6篇博客及其预应本论文的证据力很大、说服力很强。这6篇论文中,前 3 篇都是数理统计知识在降水气候方面的研究成果,后 3 篇都是客观气候事实的归因研究,数理统计成果与客观气候事实的归因研究能够相互印证。地面水汽压、相对湿度、空中水汽含量等都是描述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对以上 3 个空中水汽量化指标进行研究分析,都能得出特大规模调水(每年调淡水几百亿立方米)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所以,以下论文[1][2][3]之间也能相互印证;论文[4] 研究的地域范围高达700万平方千米,论文[5] 研究的时间跨度长达千百万年,时空范围如此巨大的宏观证据说服力很强、证据力很大;论文[6]所述客观气候事实就摆在西北,事实胜于雄辩。有空时,请把以下6篇论文结合起来审查,特别欢迎理性质疑,请提宝贵意见:
[1]《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一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2489  ;
[2]《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贡献的估算和推论,二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3581
[3]《陆面蒸发对新疆空中水汽含量贡献的估算和推论,三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005697
[4](2016版)《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区特别是新疆半个世纪气候变化的证据作用,十一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
[5](2016版)《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的证据作用,十二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4493.html
[6](2016版)《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差别、归因和联想,十三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6245.html
IP: 202.105.183.*   [76]檀成龙   2016-11-11 17:19
“内流区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不违背科学常识

水循环本来就包括蒸发、空中水汽运动、降水、地面水文运动等环节,但人为划分的气象学、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人为划分的中国气象局和水利部,致使大部分气象专家只关注空中气态水很少关注地面液态水,而大部分水利专家只关注地面液态水很少关注空中气态水。水循环的整个知识体系被人为分割,忽视空中气态水和地面液态水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水循环整个过程的掌握和控制。

为克服以上问题,我把理科的自然地理、大气科学与工科的水利工程三者结合起来,自2009年开始从事跨流域调水与西北超深盆地降水气候方面的研究(不谦虚地说可能是原始创新),我的研究结论是超深盆地(例如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等)的山盆结构对本地水汽有极大的约束和拦截作用,充分利用西北超深盆地的有利地形,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吨,若干年以后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以上论点可用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8个字高度概括。如果我的论点确实成立,对国家就有很大作用。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 的研究思路和作用过程是跨流域调水致使沙漠变绿洲→→→→绿洲蒸发产生本地水汽→→→→水汽增加致使受水区降水量增加→→→→受水区降水量增加使得水资源增多,有水灌溉使得沙漠变绿洲的面积进一步扩大→→→→绿洲面积扩大使得蒸发产生的本地水汽更多→→→→更多的本地水汽致使降水量进一步增加,降水量增大通过正反馈致使降水量进一步增大(正反馈过程),如此良性循环(西北现状是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那就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达到 “调水增雨” 改变气候的目标。这样的研究得到了部分气象专家和水利专家的初步肯定(不是完全肯定),详见《气象、水利等专家对“调水增雨”论点的初步评价》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98535.html。请关注审查,请提宝贵意见。
我的回复(2016-11-11 17:21):关注这篇短文的以下句子和词汇:
1、内流区   超深盆地   调水增雨
2、把理科的自然地理、大气科学与工科的水利工程三者结合起来
3、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     正反馈
IP: 202.105.183.*   [75]檀成龙   2016-11-7 09:53
气象科学研究的原始数据是气象站长期观测的结果,不是论文作者能够左右的。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和原始气象数据,我写了十几篇有关降水气候方面的研究论文,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请关注,特别推荐以下三篇论文(欢迎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统计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
1、《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一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2489  ;
2、《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贡献的估算和推论,二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3581
3、《陆面蒸发对新疆空中水汽含量贡献的估算和推论,三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1005697
IP: 99.245.100.*   [74]迟延崑   2016-11-3 23:35
恕我直言。你的关于调水会增加降雨的论述有些过分强调有利因素过分忽略不利因素的倾向。这就可能失去客观立场。比如说彭迪周围的地形固然有利于减少耗散,但是毕竟不可能完全把水汽限制在盆地之内。我私下的估计能保留70%就是很理想的了。保守一点可以说损失一半留下一半,别人也就可能信服。所以我说现下修正30%。
其实我对调水增雨的估计比这个还要悲观,能有你的公式预计的一半就不错了。因为蒸发的水汽分布及地面高高空低得多,成雨则是靠高空的湿度。这与大气环流带来的降水不同。
也许可以参考一下某些大型水库是否增加了本地降水会有些帮助。比如三峡地区,是不是因为水库而增加了雨量?这应当有记录可查。那里也是高山峡谷,限制了水汽的外泄。
我的回复(2016-11-20 13:01):事实胜于雄辩。     
近期,我把《柴达木盆地与青海湖盆地气候环境的差别、归因和联想》做了很大很大幅度的修改,70%以上的内容都是新写的,自我感觉水平有较大提高。请您审查,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6245.html
IP: 99.245.100.*   [73]迟延崑   2016-11-3 23:25
请评论我的博文《台风观察十二年》。并希望向您的朋友们推荐。我希望这篇拙作在国内能引起一点反响。希望中国人能先做这个事情。
谢谢!
我的回复(2016-11-4 08:42):前几天我就看了《台风观察十二年》,但我看不懂,所以,不敢评论。我没有系统学习过气象专业知识,也不从事气象工作,从事水循环有关的研究工作只是业余爱好,请找气象专家讨论您的观察。
IP: 99.245.100.*   [72]迟延崑   2016-10-17 21:54
檀兄:
你可能对西北的气候比较熟悉。西北的干旱这些年有没有加剧的趋势?
根据我对地球变暖的理解,温度升高,不仅仅是平均温度的上升,还意味着涨落现象加剧。很可能,最冷的地方最冷的时刻更冷;干旱的地方更加干旱;水患严重的地方水灾更加严重。与我们国家关系最大的,可能就是干旱。中国历史上几次王朝更替都与大面积旱灾有关。我很想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关于历年干旱地区降雨量的信息。
谢谢
我的回复(2016-10-17 22:11):有现代冰川的新疆、青藏和河西走廊,最近几十年降水量大幅增加,我把它归纳为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气温地温上升--→冰川超支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内流区的径流和蒸发--→空中水汽增多,衡量空中水汽多少的量化指标地面水汽压、空中水汽含量、相对湿度等都增加--→降水量增大),详见我的第1篇博客及其预应本论文,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我国西北内流区的历史气候也符合以上内流区冰川超支致使降水增加的因果逻辑。
IP: 99.245.100.*   [71]迟延崑   2016-10-11 04:18
檀兄:
能不能根据你对塔里木河流域冰川融化输入水量和降雨量的增加说明是否有正反馈?还有,冰川融化的水量与降水的总量相比是不是损失的水量还是很严重?这种冰川退化的现象恐怕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如果适当调入域外水源会不会抑制这种现象?
能不能给我一个email地址,做私下讨论之用。
我的回复(2016-10-11 07:17):预印本论文中有我的电子邮箱。
据有关研究,1961~2010年新疆区域面雨量的拟合公式为y=17.292x+2316.4,平均每年递增17.292亿吨,50年累积递增17.292*50=865亿吨,即上世纪60、70年代新疆每年的降水总量约2400亿吨,现在每年的降水总量约3200亿吨,增量很大。与新疆降水总量大幅增加对应的是,塔里木河流域近几十年平均每年冰川超支“跨时间调水”约32.5亿吨,整个新疆近几十年平均每年冰川超支“跨时间调水”不超过65亿吨,“跨时间调水”的增雨效果极其明显。跨流域调水的效果与“跨时间调水”理应一样,所以,彻底改变新疆干旱少雨恶劣气候需要的调水规模绝对不是天文数字。
我的回复(2016-10-11 07:01):预印本论文中有我的电子邮箱。据有关研究,1961~2010年新疆区域面雨量的拟合公式为y=17.292x+2316.4,平均每年递增17.292亿吨,现在新疆每年的降水总量较50年前多17.292*50=865亿吨,即上世纪60、70年代新疆每年的降水总量约2400亿吨,现在每年的降水总量约3200亿吨。与此对应的是塔里木流域近几十年来平均每年冰川超支“跨时间调水”约32.5亿吨,“跨时间调水”的增雨效果极其显著,跨流域调水与“跨时间调水”类似,理应有相同的增雨效果,按此估算,彻底改变新疆干旱少雨恶劣气候需要的调水规模绝对不是天文数字,请详细审查我的博文及其预应本论文。
IP: 122.237.244.*   [70]zjzhaokeqin   2016-9-11 20:49
在西宁召开的“天河工程”论证会您去了吗
我的回复(2016-9-12 09:08):《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积极开展“天河工程”人工增雨科学实验》http://www.qhqxj.gov.cn/Article/detail/fid/8/id/23295.html
我的回复(2016-9-11 23:07):“天河工程”领衔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说:“寻找和探索新的水资源调控理论和方法势在必行。”详见《“天河工程”或破解黄河流域“干渴”及中国水资源不均问题》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6/0910/17/31530110.shtml
我的回复(2016-9-11 23:01):“天河工程”领衔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说:“寻找和探索新的水资源调控理论和方法势在必行”,详见《“天河工程”或破解黄河流域“干渴”及中国水资源不均问题》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6/0910/17/31530110.shtml
我的回复(2016-9-11 21:16):多谢您的留言。我刚刚看到《我国科学家提出“天河工程”构想 未来有望构建南水北调“空中走廊”》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9/355979.shtm
我的回复(2016-9-11 21:00):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我一个业余人士,不去了。
IP: 14.116.6.*   [69]檀成龙   2016-8-20 09:56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所学创造社会财富,为人类社会服务。所学知识不会实际应用的话,那就创造不了社会财富,这样的知识就是 “死的知识”、没有用;应用所学知识创造社会财富,这样的知识就是 “活的知识”、有用。
我对多元拟合研究不熟悉,但我写了二篇多元拟合研究的论文,标题和网址分别是《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5006、《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等自变量的三元拟合研究》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7519,请关注,请提宝贵意见。还是那句话,不管您是赞成还是质疑、公开评论还是私下评论、给我宝贵意见的,我都热烈欢迎;不方便评论的,不勉强。
IP: 123.233.252.*   [68]diancizhiliang   2016-8-13 09: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92843-978801.html
IP: 14.116.17.*   [67]檀成龙   2016-8-8 00:05
2016版《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做了较大改进,配套的Excel 也做了很多改进;它的姊妹篇标题是《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相对湿度贡献的估算和推论》。对这两篇姊妹篇论文,本人的自我评价是说服力很大,能够相互印证,都很重要,请各位专家重点审查。还是那句话,不管您是赞成还是质疑、公开评论还是私下评论、给我宝贵意见的,我都热烈欢迎;不方便评论的,不勉强。请关注,恳请您的宝贵意见。博文的网址分别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2489  和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3581
IP: 119.132.46.*   [66]檀成龙   2016-7-24 11:46
2016版《本地蒸发对南疆东疆地面水汽压贡献的估算和推论》 做了较大改进,配套的Excel 也做了很多改进,自我感觉有较大进步。我本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说服力较大,也很重要,请各位专家重点审查。还是那句话,不管您是赞成还是质疑、公开评论还是私下评论、给我宝贵意见的,我都热烈欢迎;不方便评论的,不勉强。请关注,恳请您的宝贵意见。博文的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2489
IP: 36.108.139.*   [65]张学文   2016-7-20 09:45
我无法看到你的回复。20160720上午
我的回复(2016-7-20 10:08):我的回复就在楼下,在我的博客留言板第72楼,网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wall
IP: 36.108.139.*   [64]张学文   2016-7-19 20:56
我在这里回复你昨天来信的疑问:
我的看法是:可以搞两个变量对降水的关系在技术上是进步。
可是在数学上一般理解为这对应两个独立变量对降水的影响。而你现在取的两个变量显然是彼此有关的变量。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些说不清楚的问题。它使你难下明确的判断。
我的回复(2016-7-21 19:09):我有中国各地121个探空站1971~2000年平均降水量和空中水汽含量的统计数据,没有这些站相对湿度的统计数据,所以,我无法进行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但我确信它们之间的二元拟合分析成果能印证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分析成果。
空中水汽含量是从地面到高空的积分成果;而地面的相对湿度是地面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所以,空中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独立变量,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不需要考虑多重共线性。所以,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二元拟合研究也不需要考虑多重共线性。     
我的回复(2016-7-21 11:57):如果两个自变量之间成正比,即X2=kX1,K为常数,1和2都是下标数字,那么X1和X2之间是完全的多重共线性。很明显,受气温及其饱和水汽压的影响,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之间不可能是完全的多重共线性。
我的回复(2016-7-20 08:55):按您的研究成果,地面水汽压与空中水汽含量几乎成正比,W=1.74E,R^2=0.9842,所以,地面水汽压与空中水汽含量共线,它们两个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参与多元拟合分析。
由《中国陆地特别是西北超深盆地降水量与空中水汽的关系研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921473.html可知,虽然地面水汽压E与相对湿度U高度正相关( E=256.44U^3 -354.49U^2 +172.25U -23.486,R^2=0.7954 ),但它俩之间不是线性相关,相关判定系数与1的差距较远,所以,把它俩都作为多元拟合分析的自变量,可能问题不大。仅供参考。
我的回复(2016-7-20 00:09):把相对湿度看作气温变换的结果如何?
我的回复(2016-7-19 22:19):多谢张老师的回复。地面水汽压是其中的一个变量。相对湿度等于地面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之比,也就是与地面水汽压和气温有关,而气温是另外一个独立变量。所以,相对湿度受一个彼此有关的变量(地面水汽压)与一个独立变量(气温)的影响。因为气温是独立变量,所以,相对湿度可以看作是独立变量,这样的推理可以吗?
IP: 202.105.183.*   [63]檀成龙   2016-7-19 08:53
空中水汽含量W和地面水汽压e都是空中水汽绝对数量的量化指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空中水汽相对数量的量化指标——相对湿度U。最近我又写了一篇论文,标题是《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的拟合公式和经验公式》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91122。还是那句话,不管您是赞成还是质疑、公开评论还是私下评论、给我宝贵意见的,我都热烈欢迎;不方便评论的,不勉强。请关注,恳请您的宝贵意见。
IP: 112.132.42.*   [62]shenlu   2016-7-13 11: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803272.html
我的回复(2016-7-14 11:33):已学习并推荐!
IP: 202.105.183.*   [61]檀成龙   2016-7-4 17:11
根据中国121个探空站1971~2000年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平均含量的统计数据,我写了以下3篇论文(这三篇论文是在2015版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自我感觉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⑴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相关研究》,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75880
⑵ 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比值的研究》,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3840
⑶ 2016版《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空中水汽含量变化的经验公式》,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6735

根据中国194个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数据,我又写了以下3篇论文(这三篇论文也是在2015版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自我感觉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4)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相关研究》,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77429
(5)2016版《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比值的研究》,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5557
(6)2016版《中国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地面水汽压变化的经验公式》,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988448

以上6篇论文中,论文(1)与论文(4)能相互印证;论文(2)与论文(5)能相互印证;论文(3)与论文(6)能相互印证。这极大地提高了论点的可信度。特别欢迎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统计样本对以上6篇论文进行重复性验证。不管您是赞成还是质疑、公开评论还是私下评论、给我宝贵意见的,我都热烈欢迎;不方便评论的,不勉强。请关注,恳请您的宝贵意见。
IP: 112.132.162.*   [60]shenlu   2016-6-25 15:2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50-984895.html
我的回复(2016-6-25 18:04):看了,推荐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1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