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读《庄子》2:《逍遥游》哲理意涵之二
钟茂初 2022-6-15 08:14
读《庄子》2:《逍遥游》哲理意涵之二 《逍遥游》哲理意涵: 4. 万物各有各的功能,人各有各的职分。就好比,在祭祀的场合,即使厨师提供祭品不及时,主祭者也不能替代厨师去做祭品,那样的祭品和祭祀是不起有效作用的。许由拒绝接受尧禅让的帝位,其理由就是:治理天下不是上天赋予的职能。 5. 盲人无法感 ...
245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庄子》1:《逍遥游》哲理意涵之一
钟茂初 2022-6-10 09:58
读《庄子》1:《逍遥游》哲理意涵之一 《逍遥游》哲理意涵: 1. 见识小者无法理解见识大者的行为,寿命短者也无法理解寿命长者的行为。朝菌只有一早上的生命,根本没有经历过日夜的更替,更不可能了解他者对于这种更替的应对行为;蟪蛄,只有一两个月的生命,没有经历过季节的变化,也就不可能理解他者对于季节变 ...
2626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易经》74: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十
钟茂初 2022-6-5 06:10
读《易经》74: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十 如何从《易经》得到生态文明启示 《易经》如何用于阐释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本书作者并不认为,2000多年前的《易经》就已经关注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笔者的思路是:《易经》是一部有现实价值的哲学著作,其深邃的哲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可以用于讨论现 ...
246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易经》73: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九
钟茂初 2022-5-30 06:11
读《易经》73: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九 如何去读懂和理解文字如此简略的《易经》?首先要对《易经》相关的若干问题有一个基本判断和认知。 (八)如何将《易经》哲理借鉴用于认识现实问题 《易经》作为哲学著作的阐述方式是,以具体的某一事物及其过程、关系,来表征有着类似机理的各类事物及其过程、 ...
2067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易经》72: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八
钟茂初 2022-5-25 06:18
读《易经》72: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八 如何去读懂和理解文字如此简略的《易经》?首先要对《易经》相关的若干问题有一个基本判断和认知。 (七)对《易经》新认识的若干例举 本书基于前述有关《易经》的基本认知准则,力图得出若干“《易经》新识”。本书,其相较于诸多注家,有哪些新认识?兹将 ...
239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易经》71: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七
钟茂初 2022-5-20 06:20
读《易经》71: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七 如何去读懂和理解文字如此简略的《易经》?首先要对《易经》相关的若干问题有一个基本判断和认知。 (六)关于读懂《易经》的几个语文逻辑问题 其一,从《易经》整篇来看,整体上应保持其一致性。即,所使用的同一概念,其内涵前后文应当保持一致;表达方式 ...
14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易经》70: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六
钟茂初 2022-5-15 05:40
读《易经》70: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六 如何去读懂和理解文字如此简略的《易经》?首先要对《易经》相关的若干问题有一个基本判断和认知。 (五)关于对《易经》占断语词的认识 《易经》各卦卦辞爻辞中,有大量的占断语词, 如,“吉”“凶”“吝”“无咎”“有悔”“悔亡”等等。本书作者认为, ...
1519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易经》69: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五
钟茂初 2022-5-10 06:10
读《易经》69: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五 如何去读懂和理解文字如此简略的《易经》?首先要对《易经》相关的若干问题有一个基本判断和认知。 (四)关于各卦卦辞爻辞的论述主题及其一致性 本书作者认为,《易经》的每一卦,其所论述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同一问题的,这应当是认定《易经》是否具有逻辑性 ...
1847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易经》68: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四
钟茂初 2022-5-5 06:18
读《易经》68: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四 如何去读懂和理解文字如此简略的《易经》?首先要对《易经》相关的若干问题有一个基本判断和认知。 (三)关于“易”与各卦卦名的含义问题 关于“易”的名称及其含义。《易经》之“易”,通常解读为“变易、简易、不易”。显然这不是成文初期的思想认识,而 ...
2366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读《易经》67: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三
钟茂初 2022-4-30 06:24
读《易经》67:读懂《易经》需厘清若干问题之三 如何去读懂和理解文字如此简略的《易经》?首先要对《易经》相关的若干问题有一个基本判断和认知。 (三)关于“易”与各卦卦名的含义问题 关于“易”的名称及其含义。《易经》之“易”,通常解读为“变易、简易、不易”。显然这不是成文初期的思想认识,而是后人 ...
2341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4-1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