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按标题搜索
[转载] 贾让:西汉治黄战略家
2024-9-18 10:30
西汉时,黄河频繁决溢,河道负责官员上书,“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这时贾让上书应征,提出了有名的上、中、下三策,这是保留下来最早的一篇系统规划的治河文献。 上策是迁徙黄河流域居民,主动调整黄河流向,以拓宽黄河河道。 中策是在黄河高地修建水门,洪水期间开西门分洪,旱季用黄河水放淤。 下策就是不断 ...
94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 黄万里:当代治黄战略家
热度 1 2024-9-17 08:49
来自百度:黄万里(1911年—2001年),生前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黄万里于 1927 年毕业于无锡实业学校; 1932 年毕业于 唐山交通大学 ; 1934 年赴美留学深造,先后获得美国 康奈尔大学 硕士学位和 伊利诺伊大学 博士学位; 1950 年 —1953 年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 1953 年任清 ...
15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转载] 潘季驯:明代治黄战略家
2024-9-17 08:39
来自百度:潘季驯(1521年-1595年),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 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总理 河道 ,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以功累官至 太子太保 、 工部尚书 兼 右都御史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著有《 河防一览 》《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 ...
14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挖掘黄河运河,可谓利国利民
2024-9-16 07:40
挖掘黄河运河,可谓利国利民 原作者:宝藏财经者(2024-09-15 山西) 编注者:冯兆东(2024-09-16 河南) 挖掘黄河运河,可谓利国利民 之举。昨日,我(宝藏财经者)发布了一条微头条,提及应再造黄河,开辟一条黄河新的入海通道。众多网友对此颇为关注,纷纷 ...
301 次阅读|没有评论
黄土高原与黄河下游:爱恨交织
2024-9-14 14:56
黄土高原与黄河下游:爱恨交织 冯兆东(2024-09-14) . 1、无怨无悔的黄土高原 黄土以粉砂颗粒为主,具孔隙、无层理、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等特性,使黄土地层极易受流水侵蚀和搬运。加之黄土高原深受东亚季风影响,降雨变率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雨量相差2 ...
5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最终可拦截多少泥沙?
2024-9-13 11:17
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 最终可拦截多少泥沙? . 1、三门峡水库 ( 科普世界探索 ; 2024-08-19 16:20 江西) 编辑:冯兆东(2024-09-13) 位于黄河上游的三门峡水库是黄河流域内最大的水库之一(图1)。该水库的存在极大地增强了黄河的水资源利 ...
80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黄土高原的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历史时期)
2024-9-13 09:53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 摘自: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气象出版社,1994年;王守春) 编辑:冯兆东(2024-09-13)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对黄河之浑浊发出感慨:“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其大意是,要看到黄河变清,人要活到多久啊!而 ...
283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多严重?
2024-9-13 09:39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多严重? 来自百度 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总面积6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70.9%。水土流失地区地面支离破碎,植被稀疏,土质结构疏松,长期以来,由于受水力、风力、重力侵蚀相互交错 ...
2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黄河:也不是那么让人可以放心的
2024-9-12 17:05
黄河:也不是那么让人可以放心的 冯兆东( 2024-09-12 ) 1 、肆虐的黄河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所以被称之为“母亲河”。然而它在下游的肆虐,也给黄河下游地区造成过多次沉重的打击。从洪水或极端水文事件的角度讲,黄河下游地区一直面临着三个风险:①来自黄河中上游的“外生特大洪水”,②来自黄河下 ...
800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 黄河可以“人为地”改道一下的
2024-9-12 16:44
黄河可以“人为地”改道一下的 原题: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问题探讨 原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年第1期) 作者:方建华,谢俊卿,程生平,任润虎 编辑:冯兆东(2024-09-12) 摘要: 本文从黄河下游华北沉降盆地的基底构造 , 河沙淤积 、 地貌形态特征诸方面论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改道的必然性 ...
2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8 1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