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洪水的基本分类和治理措施
樊晓英 2024-8-2 15:51
洪水的基本分类和治理措施 洪水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在洪水发生以前必然有一个降雨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干燥土壤的侵润过程,只有土壤持水量达到饱和以后如果继续降雨才会发生洪水、大型洪水伴随着泥石流和山体滑坡。所以,洪水的发生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始降雨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土壤侵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9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规模影响天气的可行性技术初论
樊晓英 2024-6-28 09:46
大规模影响天气的可行性技术初论 中国的降水分布的基本情况是北旱南闹。北方干旱造成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有限,而南方容易发生洪水灾害同样危害巨大,人们不仅有吃穿行财产损失,有房舍固定资产损失,甚至会有生命丧失,危害巨大。 第一节,我国雨水分布的基本情况和原因 中国南方的洪灾分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2030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一种滑坡预警器的初步设想
樊晓英 2024-5-12 21:16
一种滑坡预警器的初步设想 如何有效的感知高速公路、山体、城市建筑出现了裂缝或者开裂现象,从而及时地预测滑坡、塌方、泻溜、或者泥石流呢? 滑坡、塌方、开裂等灾害的本质是土体的块之间拉开了距离,出现土体的之间的裂隙,能否设计一种设备能够监测到这种裂隙,而且能够发出信号?我想是可以的。我们做出这样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744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积极防治地震灾害的一个技术措施
热度 1 樊晓英 2023-12-19 12:46
积极防治地震灾害的一个技术措施 2023年12月19日零时10分,手机的地震警报突然响起,声音刺耳,原来是甘肃省积石山(临夏州)发生了6级地震,地震波还有十几秒到达关中平原。我们赶紧躲到了卫生间,一会儿后大楼开始晃动,楼层高的户主家鱼缸的水发生了晃动。我倒是非常钦佩现在的手机地震预报功能,居然提前十几秒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1370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可以在广大农村普及的小型太阳能蒸汽发电机的设计
樊晓英 2023-9-5 18:56
可以在广大农村普及的小型太阳能蒸汽发电机的设计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春季和夏季的炎热的空气能利用起来的问题。春季末期、夏季和秋季初期,即大约从每年的 5 月到 9 月这 5 个月时间,气温高,太阳辐射强,尤其是三伏天气,特别炎热,实际上夏季的空气有很好的热能,如何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热能呢?这些 ...
个人分类: 农林科技|24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未来的太空和月球应该以蒸汽发电机为主要供电源
樊晓英 2023-7-16 13:33
未来的太空和月球应该以蒸汽发电机为主要供电源 中国最近公布了登陆月球计划,让我们非常自豪,那么我们 2030 年以前登陆月球以后如何长期驻守?如何修建人类营地,如何开展生产,如何搞科学研究,这些问题似乎已经是近在咫尺的事情了?其中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增加电力,提供能源补给。 虽然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310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再谈藏青输水隧洞建设的几个问题
热度 2 樊晓英 2023-6-4 10:47
再谈藏青输水隧洞建设的几个问题 藏青输水隧洞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的设计,隧洞的起点设计在西藏林芝市南的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的交汇处,这里水量丰富,林芝周围有 6 万平方公里的雪山,雅鲁藏布江水量丰沛。而终点设计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区西面 60 公里处,柴达木盆地是西北地区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2590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2
从兰州到呼和浩特开拓水路运输航道的必要性
热度 1 樊晓英 2023-5-22 11:14
从兰州到呼和浩特开拓水路运输航道的必要性 黄河到了兰州以后流速缓慢,落差减小,一直到河套平原的托克托县,海拔从 1505 米下降到 1000 米,路程 1160 公路,平均每公里下降 0.44 米,非常适合于用作航道,进行水路运输。其中从兰州到中卫市 300 公里落差 270 米,平均每公里降落 0.9 米。从托克托县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3622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1
水域对地震波的消能作用
热度 3 樊晓英 2023-5-4 09:42
水域对地震波的消能作用 在实践中有许多人有这样的认识:一种认为修建水库会增加地震的频率和级别,另一种认为水库的存在会导致地震灾害更加严重。有人甚至认为如果实施红旗河工程,会给四川带来严重灾害,一旦地震一旦水渠破裂会有巨量水冲击坡岸,造成巨大的泥石流滑坡坍塌,会造成巨大的人员损伤和灾害。那么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2377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