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y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yao

博文

87岁高龄著新书《问道 文化新论》(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已有 3112 次阅读 2021-9-20 14:4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87岁高龄著新书《问道  文化新论》(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植根于中华文化。由哲理散文,科学艺术创新之美,国学中的科学文化三大部分的论文、散文和美术作品组成;作者以该书稿的内容在湖南大学岳麓讲坛、研究生院、中南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单位作人文素质演讲和学术报告,中国科学报对该演讲关于提升文化自信的论点做过专题报道。书稿内容既有趣味性、故事性,又有学术价值。主要创新点有:从文学和自然哲学的角度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诗神桂冠的归属问题。

从文学、科幻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浪漫主义的三要素,并提出浪漫主义是艺术和科学交汇点。

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创意的美术作品(黄河颂、惊回首、昆仑)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和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意境。

结合作者在控制理论领域的学术成果提出了控制论中的美学因素。

论述了国学中的科学文化及其对科学创新有重要启示作用的哲学思想内容。

本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跨界作品,内容既有哲理性、文学性、也有科普性和趣味性,适合从事各种行业人士阅读,尤其适合作为广大青年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自信的读物。

书中的部分作品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艺术教育,长沙晚报等报刊登载,并获得全国性奖项多项。

本书是由湖南大学教务处资助的岳麓讲坛文集。 

     走进童话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耀南

爱因斯坦说:“我们的全部科学,都是充满童趣的“;居里夫人“一位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个儿童,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童话的故事一般”。 由此我领悟到,为什么童老经常会使用童话、童谣、童画画为笔名;童老是矛盾的统一体:童老童不老。

童老的世界堪称充满传奇的童话世界(以下书名号中的文字都是该书中作品的标题)。湖南省第一个自动化学科博士点的第一任博士生导师,桃李满天下。

解放前夕的上海,黑暗统治的天空阴云密布,那时童老正当小小年纪的初中学生,却高声唱着《山那边哟好地方》之歌,冲击黑暗迎接黎明,令人感动。

在激情燃烧的1950年代,如果你在青岛军港的码头上眺望到遥远的海风吹拂的《海魂衫》的身影,那是巡航归来的海军战士,其中就有童水兵。有一天在执行巡航任务时,打了一场战争史上,罕见的传奇式海空之战斗,这场战斗只持续了几分钟,却令人惊心动魄。

到了科技兴国的年代,童导满怀激情第一次投稿科研论文,第一次登上学术讲坛演讲,收获的是鲜花?掌声?还是赞美?都不是!收获的是尴尬,只讲了几句话就被赶下讲台,但却激起了童导“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收获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传奇,令人感慨不已。

到了耄耋老年,童老在76岁时,冬天还坚持在冰冷刺骨的湘江水中演绎《浪里白条,出水芙蓉》、登上海拔近5千米的高原那根啦、潜入瀑布下的深涧探寻“花果山的水帘洞” 的传奇。挥毫写下了:

少小从军征海疆,弹指两鬓尽染霜。

腊冬湘江戏寒水,雪原天风喜作伴。

令人啧啧!

童导自72岁退休至今已86岁,却《鬼使神差》般闯进了100多年来还未探索清楚的迷途 童老以敏锐的思想在迷途中探索形而上之道,演绎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传奇:

中国文学史中,已经有诗仙、诗圣、诗鬼的称号,童导的文学新论《诗神,自然哲学之思考》在诗坛上树立了一个诗神的新标杆,创造了有文学史意义的传奇;

已经有很多的书籍和文章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但是两不同学科的隔阂,虽然千言万语的论述,终觉茫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上《浪漫主义-科学与艺术交汇》制高点,远眺科学和科幻所构建的浪漫主义之艺术美景;进而展现出天地之美,万物之理会合在形而上之道的传奇,令人豁然开朗;

以《道法自然的哲学和美学》观念审视了控制论,发现了控制科学领域中所展示的对称之美、奇异之美和周期韵律之美,创造了控制理论与艺术美学相会合的传奇;通过《爱因斯坦的摇篮“之窥》,检视了文明古国科学的基因缺陷,批判了欧洲极端理性主义对于创造性的扼杀,破解了长期无解的李约瑟之谜的传奇;《数学的理性魅力及创新的启示》揭示了数学的纯理性构建无限可能的虚拟世界的两种公理化方法,展示了数学构建在理性世界的天马行空的魅力;启迪我们开启了一条科学创新之道。

童导第一次以《国学对科学创新的启示》为主题在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报告会演讲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中国科学报及国内几个大的网站都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这个演讲开辟了国学研究的新领域,树立了文化自信的新标杆;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论文《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是伪科学》展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天地;

《燕子启示录》,数百字的出神入化、引人入胜的小文章,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今世缘等着你》教导青年应该有的人性感恩的关怀;

童导,师从童话,创作了一系列大胆幻想的浪漫主义别具一格的美术作品:

粗犷的赤脚西北汉以黄河奔腾的咆哮为曲向天高奏唢呐《黄河颂》;冷峻的长衫客把剑问《昆仑》; 意气风发的诗人跃马扬鞭,《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白毛女跳着《红头绳之舞》迎接“北风吹,雪花飘,年来到”。童老创造了童画之中的童话,童话之中的童画的美术传奇;….

童导所著的书中每一篇作品都有创新的亮点。

这是一本既标新立异,又充满正能量传播文化自信的书;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趣味性可读性充满激情的书,读完这本书以后,我闭目沉思,童导以86岁的高龄,思想的敏锐不减当年。还满怀激情在形而上的追求中创造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传奇世界。

老师要我作序,我欣然从命,写下这篇读后感言。

 

《问道--文化新论》目录

序,走进童话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耀南

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诗神,自然哲学之思考

浪漫主义——艺术和科学的交汇点

浪漫主义画作

道法自然的哲学和美学意义——兼论控制论的美学因素

精确兮,模糊所伏;模糊兮,精确所依”

抽象画

 

书法与音乐的动态美

自由与理性

前车之鉴

数学的理性魅力和创新的启示

爱因斯坦的“摇篮”之窥  

海之道”---浪漫主义的科学诗人

耀南,跃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艺术修养和创新之道

国学中的创新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变易之道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变法与创新

否定之否定    历史的辩证法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批判性思维与科学

中国古代文艺复兴式的人物” 

汉语语境中的科学

伪科学?真科学?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基础 

古代“科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学对科学创新的启示

哲理散文

燕子启示录

新龟兔赛跑—诡技

近年来频发的游泳池事故是什么?

山那边哟好地方

我的海魂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鬼使神差

今世缘等着你

小鸟,自然传奇,

浪里白条,出水芙蓉

 

参考资料

后记 一本书主义和我

“一本我书主义”和我

 《问道文化新论》之后记

著名女作家丁玲离开我们已经有30多年了,然而她的作品和对写作执着的信念“一本书主义”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丁玲钟情于年轻人,关爱他们事业的健康成长。丁玲大姐谆谆教诲鲁迅文学院的学员说:“对待写作不要粗制滥造,写几本不很好的书,不如写一本好书。”又转述苏联作家爱伦堡的话:“鞋子可以有一百双差不多的,其中应该不止一双好的。而作品相反,不要追求一百篇差不多的,只追求一篇好的。”与物质生产不同,作品的创作是精神的升华,不可重复,而且只有超越,不能求其次。文学史上李白面对崔颢所题黄鹤楼的诗而放弃为黄鹤楼赋诗的典故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丁玲对自己的创作经历也有相同的感受。她于上世纪50年代初访问莫斯科,面对俄罗斯古典优秀文学作品和苏联的文坛名著,深有感触:“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写一辈子,写一大堆也可能什么都留不下来,可是,哪怕用一生的时间,能写出一本这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也就可以了。”

这就是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其精神实质在于创作要有“千年磨一剑”的匠心,所形成的作品才可能达到思想和精神的升华。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其一生的《红楼梦》、陈忠实的“垫棺作枕”之书《白鹿原》等等可谓“终身磨一剑”。 惠特曼一生只写了一本诗集,即《草叶集》,初版于一八五五年,直到完成于一八九二年的临终版,将近四十年中一共出了七版,最后成为洋洋大观的诗文合集《草叶集》。“终身磨一剑”,这一剑的光华却照耀了人世间!

科学著作是科学研究和创造的结晶。中国古代墨子一生发的科学论文,若论字数也不过千字文,可谓字字珠玑;居里夫人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其成果凝聚在七篇论文中;陈景润为了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高峰,超越所有前面的登山者,一篇“1+2”的论文,用去的草稿纸却有成千上万张,要用麻袋装;牛顿一本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揭示了无限宇宙的奥秘。科学界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字字珠玑,这字字珠玑却成为了闪烁在自然界、宇宙空间中的无限星光!

画家烧掉自己辛勤劳动成果的画作更是“一本书主义”中的悲壮之举。吴冠中说:“衡量我的画唯一的标准是艺术质量,作品如果表达不好,哪怕是价值千金,定要烧毁。古人有“毁画三千”之说,那还是少的,以后对待自己不满意的作品还照样烧。”这一烧,烧出了艺术的光辉!

丁玲大姐、文学界、美术界和科学界的大师们所秉持的一本书主义是一种理性的治学态度,作为后辈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如果把一本书主义”理解为成名成家的功利思想,那是一种无知,也是对于崇高思想的最无聊的亵渎。

我敬佩她和他们,但缺乏她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才华,只有一副笨脑拙手。

我的第一本书《电气工程最优控制》于1989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对该课题的研究则始于1963年,收集和翻译过一些外文资料。期间也写过一些论文稿件,由于“文革”的耽搁,却没有投稿。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刊登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那是1980年的事了,以后陆续发表论文。

好事多磨,也是在1980年代初,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宣读与这本书相关的一篇论文《一类最优控制问题奇异解》,刚开始发言,会议主持人就以命令的口吻说:“这是个啥东西?不要讲了!”而被赶下了台。一时间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奇中味?”

直至1989年,以我发表的论文为基础最终成书《电气工程最优控制》,1992年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十年磨一剑”。

1980年代初期,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机电一体化的潮流,为赶这个潮流,我准备在原来《电气工程最优控制》的基础上写一本《机电能量变换最优化的数学原理》。写好了提纲,报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社很乐意出版,并列入了出版计划。花了几年时间,写了又写,改了又改,虽然旧貌换新颜,但总觉得跳不出《电气工程最优控制》的巢穴。始终不满意,只好忍痛把书稿付之一炬。这时我才深切体会到“一本书主义”的“不要一百篇差不多的,只要一篇好的”是精神的升华。

我72岁退休后,开始对所从事过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进行形而上之思考,写了两本并不打算出版的《科学 艺术 创造之美》和《国学中的科学文化》的文稿。我的学生却非常感兴趣,他们自掏腰包,把它制作成了非常精美的印刷品,并且邀请我做《科学 艺术 创造之美》和《国学中的科学文化》的学术报告,又制成了视频光盘,以庆贺我80岁的生辰。以后陆续登上湖南大学岳麓讲坛、中南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讲坛做该报告。教务处对这两个报告很感兴趣,列入了写书出版计划。这就是第二本书《问道  文化新论》的起点,至今已经超过“十年磨一剑”。

在写这第二本书的期间,我患有严重的特发性震颤,手已经不能写字,在电脑上打字也几乎不可能。只好用语音输入。可是我的南腔北调,电脑常常不认账。输入书稿中的一个字,经常要变着花样以这个字组词造句对着电脑说着南腔北调,然后删除无用的文字,这样编辑,往往要花上几分钟才能完成一个字。以蚂蚁爬格子来比喻,那是蚂蚁驮起“一字千斤”奋力爬格子;加上期间发表论文所经历的“过五关斩六将”, 这本书可谓历经“九死一生”。

本书写作过程中,中国工程院王耀南院士、岳麓书院原院长陈谷嘉教授、湘潭大学原党委书记章兢教授、湖南大学李全华教授、刘宏立教授、李智勇教授以及教务处等个人和单位对于本书的写作出版都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物质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童调生2020年10月28日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4114-1304977.html

上一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变易之道
下一篇:虎跳峡虎迓新春
收藏 IP: 111.22.182.*| 热度|

1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9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