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m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stman

博文

西部防灾减灾的两则建议

已有 3966 次阅读 2010-8-14 20:5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防灾减灾, 西部

 
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因强降雨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甘肃省政府10日晚间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称,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共造成702人遇难,1042人失踪,成功解救受困民众1243人。
 
目前,舟曲灾区各项抢险救援工作已全面展开,受灾群众得到初步安置,重症伤员已转移到条件较好的外地医院治疗,大量帐篷、衣被、食品等救灾物资陆续运抵灾区,堰塞湖险情已基本解除,淤泥清理正在紧张进行,通信、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初步恢复。灾后重建也将渐次展开。
 
连日来,看着电视报道和网络消息,笔者想起了10年前的见闻。那时坐火车沿陇海线去西安上学,在天水——宝鸡段,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与铁路“形影不离”,当火车走出隧道后,渭河在近旁缓缓流过,河边连片的玉米、花椒、苹果树向路人们招手,三家五户集聚而成的村庄分布在渭河沿岸。秋天,火车遇小站停车或临时停车时,老乡们将苹果梨儿装在塑料袋里高高举起在车窗旁晃动,“两块钱一袋”成交后,人们开始慢慢品尝渭水滋育的物产。这时,只要仔细看看民居和渭河之间的距离,人们在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到庆幸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到担忧。当渭河上游洪水暴发,各条支流裹挟着黄土滚滚而下时,河边的村庄和居民是否会依然安宁?
 
甘南州舟曲县的情况比陇海线边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舟曲县地处南秦岭山地,岷山山系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白龙江谷地海拔较低,其高度在1200米左右,南北两侧的山地高峰可达4000米以上。山高、谷深、石头多、坡陡、土薄、水流急,荒山荒坡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严重是舟曲的自然现状。舟曲县城紧邻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两山夹一江,地势非常险要。
 
如此险要,为何不启动搬迁?其实,村庄和城市的形成,是人们对水土及其他自然条件主动选择并长期适应的结果,当人们感到一处水土可以养育一方百姓时,就会在一处长期定居。依河而建、依河而居,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特点,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有几十个城市建在两大河流或其支流的岸边。但相对于白龙江岸边的舟曲县,依黄河长江而建的城市大多数地处冲击形成平原地带,河岸开阔,地域平缓。即便这些城市,也多受洪涝之害。更何况,搬迁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以当地有限的财政收入,启动一个县城的搬迁何谈容易。
 
搬迁的前提是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如果没有对当地地质、水文等基本概况的了解,和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潜在自然灾害的客观评估,搬迁无法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提出,我国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包括“村镇建设及乡镇企业的抗灾能力也达到相应水平”,而“重要城镇、工业基地、生命线工程和骨干企业要具备抗御较大灾害的能力,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类生命线工程达到遇中小灾基本不受影响,遇大灾能够短期恢复”。
 
2007年执行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出,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以来,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灾害损失占GDP比例有了明显下降,但在“减灾资源普查、灾害风险综合调查评估等方面工作尚未开展,各类灾害风险分布情况掌握不清,隐患监管工作基础薄弱”,为此,要“全面调查我国重点区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查明主要的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摸清我国减灾能力底数,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由此可见,国家层面的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调查评估目前仍处在启动阶段。
 
西部地区是我国干旱、雪灾、地震、沙尘暴、滑坡、泥石流及山洪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欠发达,减灾意识淡薄,抗灾能力较弱。汲取西部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多次地震、泥石流灾害的教训,建议在国家综合减灾“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防灾工作的关口前移,专门面向西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开展两项工程。
 
一是西部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调查评估。就在这几天,有专家指出,汶川地震使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更有专家指出,这次舟曲的泥石流其实是1879年文县地震的次生灾害,在那次8级地震之后100多年间,舟曲地区一直处在各种次生灾害的威胁之下。
 
其实,大自然是一个彼此相关、因果相连的巨型系统,除了上述两次地震,舟曲泥石流更和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破坏直接相关。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大自然各组成部分的关联机制,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止和规避灾难对人类的伤害。
 
为此,建议组织水利、农业、地质、气象、地震等方面的专家,在西部地区重点开展特定行政区域内的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在调查中要回答:这些县镇应对特大暴雨的泄洪能力如何?城区排水设施建设是否通畅?城建布局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发生泥石流的隐患?对于不科学的城市规划,要及早纠正;对于急功近利的建设,要尽早制止;特别重要的是,对于存在地震、泥石流隐患的县镇,和存在滑坡、塌方、山洪冲击等隐患的村落,要有计划地启动整体搬迁。
 
二是西部民居防灾减灾重建和加固工程。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其中包括西南地区的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和西部地区的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西部山区的大多数民居,以木结构和土石墙房屋为主,年久失修,有些地方上世纪40年代甚至更早建成的土木结构房子还在住人,这些房子抗震级别很低,今年玉树地震中成片崩塌的房子就是见证。按照《关于做好2010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2010年中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实施范围是全国陆地边境县、西部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务院确定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
 
考虑到国家整体财力状况和西部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现实,特别建议:从国家防灾减灾的战略全局出发,今后几年全国农村危房改造的重点放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西部山区县,并优化西部大开发资金配置,设立西部特别是山区民居改造工程专项基金,并鼓励地方政府配套、当地居民自筹,拆除并重建不适于人居的房屋,加固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使民居达到《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当然,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西部地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的根本,为此,在实施上述工程的同时,笔者建议对植树造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过往已实施的工程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扎实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
 
《科学时报》 (2010-8-12 A1 要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27-353039.html

上一篇:劳动者之歌(2)
下一篇:城市,何以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观察之二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杨华磊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