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面向AI的数据模式和获取途径创新
李剑超 2025-7-8 21:41
最近这一段花了很多时间在开发新的检测设备上,从无到有这种工作对精力的消耗还是挺大的。从传感器加工到系统调试都需要反复修正,但是最终能在显示屏上看到一串一串快速涌出的数组,总算还是把原来设想的高通量检测实现了,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其实在这个快两个月的过程中,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期的科学数据类型及 ...
481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复杂地下水质量动态监测中的流形分析
李剑超 2025-6-15 21:42
地下水作为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监测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历史问题的遗留,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监测方法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地下水质量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 ...
56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漫谈预测性环境监测
李剑超 2025-6-10 19:07
预测性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保护手段,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被动监测模式。传统环境监测主要依赖于固定传感器网络,通过实时采集数据来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数据的滞后性使得应对措施往往是事后补救,很难以实现预防性的环境管理。AI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其在数据分析、模型建 ...
5881 次阅读|没有评论
AI时代,关于思考的思考
热度 4 李剑超 2025-3-20 23:26
前两天读了李东风老师的一篇博客文章( 思考比努力更重要 ),真是深有感触。搞科研这几十年,我时不时就会琢磨一些有用没用的东西,有时候甚至有点着迷。读李老师的博文的时候,想起了多年前跟一位加拿大来的访问学者在办公室的两次闲聊。其中一次,特别深入地聊了关于科学研究中的思考 ...
3401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4
基金申请倒计时,为了“弯道超车”再加点油
热度 4 李剑超 2025-3-16 11:59
眼看着就要交稿了,相信大家都在做最后的检查和完善。这个时候,与其还在想大动干戈,不如抓住重点,把最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几个点再打磨一遍。结合我之前说的那些(基金申请与评审-跨越时空的沟通与交流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44891do=blogid=1463671),最 ...
8147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4
漫谈大模型助力下的未来环保科技
热度 1 李剑超 2025-3-3 11:12
前两天2月底,重磅的《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 》文件出台,正好也是人工智能DeepSeek大模型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联系起来一起考虑,这些技术的进步并非只是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工具箱”里的新工具,而是带来了一种方法论上的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线性、经验驱动模式,转向了非 ...
2044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DeepSeek,给中国人的最大新年礼物!
李剑超 2025-1-28 19:32
今天除夕夜,这两天中国团队开发的DeepSeek横空出世,是给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在新春到来之际的最大的礼物,这个受众也包括我们全体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其深远的作用略分析一二。 DeepSeek算法通过模型架构创新与训练范式突破,首次实现了训练效率的指数级提升!据报道,其采用的多维注 ...
1093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漫谈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融合的动力学建模
热度 1 李剑超 2024-12-29 20:03
动力学建模与状态估计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传统方法往往依赖于对系统动力学机理的精确理解,并基于物理定律构建数学模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许多系统的动力学过程极其复杂,其潜在机理要么未知,要么不完全清晰,这使得传统的建模方法面临着严峻挑战。 例如,在环境科学领域,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 ...
5206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漫谈环境研究中的“基质效应”
李剑超 2024-12-22 11:10
在环境科学的研究进程中,科研人员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后,通常会逐步认识到环境实验研究具有显著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的根源主要在于,相较于既定的污染物质的赋存状态,其所处的环境介质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复杂性和高度的多变性。在此背景下,“基质效应” 这一专业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对该 ...
421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基金申请与评审——跨越时空的沟通与交流
热度 5 李剑超 2024-12-10 11:16
这两年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竞争激烈,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申请标书的质量。而标书撰写,并非单纯的学术成果汇报,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沟通与交流”。它需要申请者将复杂的科研构想,凝练成简洁明了、逻辑严谨、引人入胜的文字,并设身处地地揣摩评审专家的思维方式,从而打动评审专家,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这 ...
1126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2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