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余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zy 揭开意识活动的神秘面纱

博文

大脑模块化功能:90%大脑消失依然健康正常地活着并不奇怪(1)

已有 6791 次阅读 2016-7-24 22:1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期,许多网站在转载《这名法国男子失去90%大脑健康地正常活着》一文[1]。从文章介绍的内容可知,这位44岁得病的法国男子作为脑科学专家的研究病例,在过去10年中一直处于研究的迷惘状态。如果站在大脑模块化功能的角度理解,缺失90%端脑神经元依然正常活着并不奇怪。


早在一百多年前,脑生理学的创始者佛卢龙(P.J.M.Flourence,17941867)为了推翻颅相学的伪科学,用鸟类作实验,以精确的手术对脑的两半球、小脑、四叠体、延髓等神经结构作部分摘除法,观察各部分的机能。他发现脑的所有功能都因部分切除而减弱,从而提出了“脑功能整体论”学说。现代医学在治疗大脑肿瘤等疾病过程中,万不得已时也曾对许多病人切除端脑的整个左半球或右半球,病人在缺失半球神经元的情况仍然意识正常。这些情况与90%大脑消失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端脑作为记忆信息的储存模块,仅具备储存信息和发送信息功能,缺了端脑的某一部分,记忆的某些内容会丢失或缺失储存空间[2]。严重的AD(老年痴呆)疾病患者,实质上也相当于90%以上的端脑丢失,因为所有的端脑神经元退化到了无法发送记忆信息的无功能状态。

人类的意识并不由端脑神经元产生,这在医疗实践中已充分证明。在信息化的今天,许多教学视频或娱乐视频都在证明端脑无需药物麻醉即可进行临床手术切除,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与病人对话交谈[3]。没有痛感的神经元,何以能产生意识感知?

意识一定是由感知神经元产生的。细胞是生命的最小单位,感知神经元是细胞功能衍化形成的一种能力,只有当单个神经元具备了感知(包括痛感)能力后,大量神经元同时获得差异化感知后形成的状态才能称为意识在大脑神经解剖学上,最符合意识感知形成的神经组织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位于丘脑和脑干部位--按网状布局形成的神经元组织;这部分神经元只有接收到信息后才进行活动。无信息时,就处于不活动的安静状态深睡眠符合无信息状态,没有活动,当然形成不了意识。做梦是感知神经的一种随机性活动状态,也是记忆信息驱动感知神经活动形成的一种状态。第二部分感知神经是负责肌体各组织活动的运动神经元,其神经元胞体在颅内或脊髓内,轴突伸向肌体组织的各个角落。

按照大脑活动的信息流程,视、闻、嗅、味、触五大外部信号进入颅内后,经各自的神经核转换成电信息后发送,感知神经被推动而形成的感知状态就是当下的意识[4]90%端脑缺失,记忆储存量很少,作为信息的判断或比对的感知状态就很难形成,智商自然就很低。这名法国男子是因为颅内积液侵蚀造成神经元减少。这与大脑整体切除情况不同,记忆储存是逐步失效的。产生意识感知的神经元位置在端脑以下部位,记忆信息减弱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正如AD疾病从容易遗忘到什么事都记不起来或记不住,同样要经历一定时期的记忆神经元功能失效的病变过程。

端脑仅类似于计算机的硬盘,它不具备意识功能,但却是产生大脑智慧的核心所在突触关联是大脑智慧的秘密所在。缺失了突触关联,高级生命将类同于低级动物,没有了端脑神经元,生命将退化到低等动物的本能反应。模型很简单,内涵很复杂,相信人们慢慢会理解的!


参考文献

[1] 这名法国男子失去90%大脑 依然健康地正常活着。http://tech.qq.com/a/20160715/038008.htm

http://www.zsr.cc/Item/957046.aspx

[2] 意识形成原理的“珈利略实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24380-936420.html  

[3] 大脑开颅手术视频:http://v.ku6.com/show/9CD8QdswBx66ljy8V0LHGg...html#

http://v.ku6.com/show/G6hVRa1-N-iL9-wy2SjWFw...html?from=my

[4] 大脑智慧源自于神经元的模块化集群功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24380-96958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4380-992568.html

上一篇: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评论之三:“捕风捉影”之“神人”
下一篇:大脑模块化功能:脑干细胞移植与端脑记忆储存的关联性(2)
收藏 IP: 115.214.140.*| 热度|

4 魏焱明 汪育才 池德龙 ep4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