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一
上个礼拜二正要出门前,收到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的email 说:我们很高兴的告诉你,你的文章可以发表、如果你能按要求修改。我想真见鬼还要改什么。 没有多看,就把它转给其他作者了。等我出差回来看了一下,原来审稿人与编辑只要我在标题上加一个字。上一轮修改时,我就与审稿人争论说这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他们坚持要这样,看来我们也没有办法了就只好加吧。不知道是什么大牌审稿人。这些年我在高影响力的刊物上也发表过几篇,总的感觉是这些杂志的编辑们都不太会自己做决定。当然这也怪不得他们,每个人的知识面都非常有限,所以编辑必须依赖于审稿人。一般来说专业刊物的编辑可以、也需要决定作者是否已经按照审稿人意见作了足够修改。但是Nature子刊的编辑们因为自己不是专家,往往在很小的问题都要送回到审稿人。所以修改文章时一定不可大意。Nature 系列编辑需要的是一种敏锐力,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至于是否正确他们是不知道的。
文章4月4日已经发表了,所以我可以post这片短文了。见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404/ncomms11144/full/ncomms11144.html
或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6/160404/ncomms11144/pdf/ncomms11144.pdf
之二
一篇文章在审稿回来后看到审稿人提得非常尖锐的问题,该如何回应与修改?我见到过有的作者会放弃自己的观点或者修改的面目全非,让审稿人啼笑皆非。其实这不是审稿人提问题的目的,审稿 人提尖锐的问题往往首先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而你又没有讲清楚,所以是为了帮助作者提高文章的影响力度。从这个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就不能回避问题,应该从正面来感谢审稿人给你这个机会来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 要从各个方面去阐述问题。当然这里有一个技巧的问题,并不是每句话都需要写到文章里去的。有的话只需跟审稿人解释清楚就可以了。
有时候,审稿人的意见可能会显得有点可笑(可能是一方的误解,也可能是双方都误解了)。你还是要认真对待。我这篇文章有三个审稿人。一个非常支持,但提了很多尖锐的问题。另一个说根本不相信我们的方法。编辑只好又找了第三个人。我们很认真的 回答了一二俩位的问题,并相应的修改了文章。文章内可能只增加或修改一两字或句,我们往往要写几大段response来详细回答问题。尤其是对第二位, 他认为我们的工作很重要,但不太相信我们的方法,让我比较头疼。我整整写了一页纸将文献上其他方法与我们的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仔细比较,指出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以及可能的原因等等。我想反正我不可能说服他,让编辑去决定吧。第三个审稿人的问题有点让人不知所云。我没太当回事情,也累了 ,就三言两语的给打发了。结果是第一位通过,第二位大概是被我的 认真态度感动了,认可了我们的方法(他也确实找不出理由反对)。第三位审稿人,大概也是仲裁人,很不高兴,说我们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这次他把问题写清楚了。我向审稿人表示歉意, 按照他给出的条件做了进一步的计算,证明我们的结论在更广泛的条件下也是正确的。这次他接受了,但坚持要在标题上加一个字*。这样的审稿过程很好,提高了文章的严谨性,可读性与影响力。(这里的“他与她”等同)。
一篇文章在送审前一定要反复读,避免犯低级错误(譬如写错分子式或人名)或学术错误。作为审稿人,如果我看到作者很认真,我就会站在帮助作者的立场上读文章。否则,我就不想浪费时间,赶快找个理由把这篇稿子杀掉算了(谁也不想在不认真的人身上浪费时间)。我的学生们送来的初稿,基本上我都在处理低级错误,不讨论科学问题。有些学生会奇怪老师为什么不跟我讨论科学问题(其实科学问题在开始写之前就基本解决了),净讲一些小事。其实小事很重要,反映一个人的做事的态度。我如果不相信你是认真的,我就没法相信你的实验或计算结果。聪明的或认真的学生会举一反三,下次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上心或懒惰的学生往往几稿改下来依然犯同样的错误(比如我有一个学生总是把CO2写成CO2,让我来改下标,让我直搖头)。这几年学生或合作者为一作的文章多了,有时顾不上,也会犯低级错误。 我认为你每犯一次错误,审稿人(也是你的同行)对,你的尊重(或忍耐)程度就下降一分。一个人建立自己的信誉(credit)是艰难的,要毁掉是容易的。所以我对写文章的态度一直是很谨慎的。今后要加倍注意。
年轻人更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信誉。如果头上几篇文章马马虎虎,以后人家看到你的名字就跳过去不读了。这是92-94年我在Woods Hole作愽后时的导师告诫我的。我也一直谨记在心。
这几年我也审过或作为副编处理过国内送来的不少文章。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认真二字(这里想起了中学时代写思想汇报,自我批评经常引用的毛语录)。我最反感的是一些同行自己不下力气帮学生改文章,却让审稿人来帮忙修改。我的美国同事们也感觉到了。这里的负面影响大家可能已经有所体会。各位,紧记(谨记?我的中文程度退化的惊人。我那做高中语文老师的父亲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如果看到此文一定会摇头)。2016年2月21日写于费城飞新奥尔良的路上,26日修改于回程。
*我的文章还处于embargo阶段 (不知道中文应该如何讲,封闭?)。故我不能写与论文内容有关的文字。过三四周吧。
$文章定于4月4下午发表,标题加的一个字各位一看就能猜到了。(3/30费城飞芝加哥转上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