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的博士生涯即将结束,再过几天博士毕业论文就正式提交了。即将回国,面对未来回国工作,心中既充满了期待,有有些不安,我想这是很多即将归国的人存在的心理吧。
我从事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博士期间师从Richard博士和Prof. Andrew。回想起四年前初来英国时,感觉一切历历在目。 Richard还专门叫了辆出租车去希思罗机场接我,当时感到无比开心。后来知道,我是他的开门弟子,很荣幸啊。Richard是属于年轻有为的一类,本科毕业于剑桥大学,博士于牛津大学,博士后师从世界著名植物学家Douglas Soltis和Pam Soltis,在分子生态领域很多出色的论文。这几年在他的指导下还是很有收获的。
我觉得这边学术氛围还比较浓。学院每周都有学术报告,并且每一学期的学术报告安排在学期初已经公布,大家可以提前了解报告人的研究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报告。系里每周有Labchat和‘Labjolly’,前者是有系里一位居群遗传学领域的教授组织的,大家聚到他办公室,聊一聊彼此的进展,讨论一下遇到的问题。‘Labjolly’是系里的博士每周轮流讲文献或自己的课题,然后大家讨论。此外,Richard每周召开一次组会,并且每个人每周还有单独与他见面的机会,讨论时间一般1个小时左右。感觉既有压力但更有收获。
感觉各个老板的学术知识很渊博,知道研究领域的来龙去脉,对学术前沿把握的很好。相比之下,自己懂得很少,所以一般是在导师的引领之下开展工作。和朋友聊天时,他们偶尔也会抱怨在国内老板懂得有限,因为老板已经在学术上停止不前了,但当今学术发展日新月异,所以自己得不到很好的指导。所以感觉只有和相关领域非常出色的老师接触,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指导,单靠自己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边感觉和老板之间相对平等些。博士期间,从来没有帮老板报过帐,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也没有帮忙做过其它杂事。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研究。相对平等还体现在学术上,大家有不同的观点可以一起讨论,彼此说服对方。当然体现在饭桌上。有一次,请Mark(皇家科学院院士)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一起去附近吃自助餐,期间大家偶尔相互倒水,但经常Mark给我们学生倒水。
还有比较好的一点是,在这边可以用谷歌,当然也可以用百度(if you like),进行搜索文献,寻求帮助等。当今谷歌,facebook, twitter以及Youtube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在科研圈内,twitter已经成为国外学者追踪学术前沿,转发会议信息等重要的的工具。Youtube上有很多学术报告,软件的教程,对科研工作者的帮助是无限的。听说这些在国内全部被封,该如何是好。没有这些,科研寸步难行,更谈不上国家要培养人才。只有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名师的指点下,才有可能向着创新迈进一小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