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的“敲门砖”作用比内容重要
姚伯元
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当高校形成了基金与论文的科学生态圈,连专业教师都选择圈内发展后,技术受到冷落成为必然。作为科学研究最终成果与载体的论文自然就成了这个生态圈的“GDP”,体现了科学的“生产力”,而受到追捧。
本人曾问过几个基金申报人,为何不从一开始就考虑将项目做得更好,形成可转让的技术,让个人与社会都受益呢?没有后续,也对不起自己投入的大量精力呀!他们认为科研就是为发论文,为申报职称、年度考核提供硬指标最重要(涉及可观的经济利益),若论文质量高也争取获奖,但涉及其它因素不指望。不知道项目除发表论文外还有何用,形成技术能干啥,故不考虑。论文对高校教师的重要性关系到职称、考核、奖励、项目申报、结题验收、人才评选等。对于单位的重要性也逐年增加,不仅评比、考核、排名、学位点、重点学科申报评定、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各团队的验收等无不与发表论文有关,甚至影响到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实验室等规划、布局与发展等。
可见论文的作用发生了异化,最重要的作用并非是承载了科学研究成果,而是作为“敲门砖”!这个作用,使高校教师论文都被多次、反复利用到了极限。
笔者邮箱中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一些“国际学术会议”征文,都保证提供的论文被SCI收录。有的注明无论文可代写。还经常接到可代写、代发论文的电话。企业朋友也曾告诉笔者,近来有的高校教师深入企业,竟是寻找代写论文的横向课题!这些不但从侧面证明了笔者的判断,也说明“敲门砖”的影响力超过承载内容的影响力。“敲门砖”作用需求更大,更深入人心,只要有钱,更易获得帮助。
多数发表后如石沉大海,连泡都看不到。其内容如何、有人看否不重要,发表就是硬道理,“敲门砖”功能就有效!除非特殊情况,谁有精力去关注论文内容的可靠性及是否灌水,拼凑、抄袭等。
笔者熟悉的一位教授曾按某权威国内期刊发表的“高大上”论文方法制备碳纳米管,带着学生半学期也重复不其实验结果,后学生发现并按其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方法制备,果然有效。若不重复其实验,谁能发现其内容的不可靠。我校一位硕士生用ICP光谱仪测定了一些中草药中微量元素分布,发表SCI论文12篇。若不受限于过多的版面费,再发表十余篇也不困难。笔者在评审其学位论文时发现,其数据及其处理方法都不够严密,更得出这些中草药的药效主要在于其微量元素特征等不符合常识的结论。答辩后该生与笔者交谈时感叹,哪怕有一篇得到反馈,他也会及时纠正其缺陷,得到更好成绩。
发表论文连发微信、博客都不如。发微信、博客等不管怎样都有反馈,游览、点赞,吐槽、甚至举报也说明有人看了,总比论文发表后有人看否都不知道强。
笔者怀疑,有些论文除作者、审稿人与编辑外是否还有人看?笔者也遇到过故意不让人看的。某博士将准备博士论文收集的资料整理成专著,只印50本,自己全部收藏。职称评审时拿出一本作为硬材料,评委短时间得看大量材料,谁能判断其内容价值?只能看是否符合规则,正规出版物当然有效!更奇葩的是在一次职称评审中,一批中学教师论文集中发表在诸疑点多的某教育期刊,有些论文甚至内容与题目都不符。但由于发表即符合规则,经主管部门拍板,全部确认通过。二个月后海南报载在一个居民小区私宅内警方查获期刊造假窝点(可能有人举报),包括该期刊在内的各类期刊堆满房间!我校规定,本科生因课程不及格(多因考试作弊)不能获得学位者,发表一篇论文经学术委员会确认后即可弥补!笔者参与评审时发现,这些论文多发表在一些“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有的分上中下三册,每册近寸厚,而且都是摘要,都SCI收录。谁会相信其内容有什么价值,但符合规则,有效!挂多个几十甚至上百万基金、重点实验室的真论文,每篇不知耗费纳税人多少资金,若发表后没人看,与这些学生的论文有什么不同?可见,论文内容精华或垃圾都不影响其“敲门砖”功能。垃圾论文没花纳税人钱,也不失“敲门砖”作用,岂不多快好省!有些论文要求本身就不合理,与本职工作无关,于是逼出来垃圾论文。
论文灌水,拼凑、抄袭、作假、一文多投、将已发表的内容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形成新论文等现象都是钻了无人看,不用关心论文内容的空子。只要有人认真看并予以评述或质疑,发现这类论文很难吗?连看的人都难找,如何去发现?笔者相信揭露出的只是冰山一角,其论文内容可能还有些价值,因为有人看了才被揭露,那些无人看的谁知道是什么情况。论文不良行为都属于个人的屌丝行为,水平低,风险大,为高水平者所不齿。
由于各学科之间都有一定范围的重叠与交叉,拓展概念外延,通过“整合”论文扩大成果范围,一文多用,则体现出包装的高智商与高水平。在高校博士点、硕士点申报、项目验收、评奖、重点实验室验收等,只要以论文为成果都可以玩这类游戏。以前一遇到上述需要,高校师生都会接到通知,提供已发表的论文供“整合”。现在因发表的论文都已录入了相应数据库,直接整合包装即可。如某重点实验室验收时,收集沾边的论文,整合成需要的材料,适当包装即是成果。若材料不够,扩大收集范围,适当修改概念即可。另一个重点实验室或大项目验收时,还是这些材料,重新整合包装即可。其中的论文货真价实,连上级组织的专家组都认可,谁敢怀疑这些论文与验收内容不符。负责人因成果升官发财或成各类人才,论文提供者可得到适当奖励,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加上权利运作与单位利益,谁敢不支持?谁会较真举报?
比普通教师掌握更多资源的领导,收集整合论文更容易,因此也更容易成为高端人才。从述职报告可知道,领导在日理万机行政事务的同时,指导了多个博士生、更多的硕士生,完成了一些大课题,领导了团队、中心、重点建设,发表了多篇论文等,智力超过江苏台《最强大脑》。材料专业的也可以成为化工学科的带头人与负责人等。最牛的教授是不用上课的,整合出《现代XX》、《高等XX》、《XX进展》等类课程挂名,发挥集体的力量,各上课的教师介绍一下所做的科研课题即可,课程考试当然是学生提交一篇论文,全部优秀,皆大欢喜,有的甚至成为“全国优秀教师”。
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近年来突飞猛进,不但实现了“超英赶美”,甚至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原因是否有“敲门砖”作用的重大贡献?以下情况有助于回答。我国有的期刊每期都已近寸厚,各种会议论文集越来越厚,必须分册,每册近寸厚。期刊编辑部与会议论文集都成了论文“GDP”的工厂而兴旺发达。如此巨量的论文有多少被看过?每年都见研究生毕业后当废纸卖的成堆论文。近年来进入高校工作的博士等,由于都不缺“敲门砖”,未上过课即内聘副教授或教授,而助教、讲师基本绝迹。
笔者一直奇怪:发表论文是贡献出研究者耗费精力与投资人资金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不但得不到回报,还得由论文作者支付越来越高的版面费!发表论文还需要签订协议,版权属于期刊!这符合那种经济学原理?虽然科学研究成果属人类知识财富,受益者可免费享有,但也不能让贡献者倒贴呀!对论文奖励者是作者的单位,是“敲门砖”受益者,并不是论文内容的受益者!
记得以前发表论文不需要版面费,且有稿费。即使目前,读者众的期刊依然如此,如《燃料与化工》等。而像《燃料化学学报》类的期刊,以科学研究为主,SCI收录,但化工企业实际工作者几乎不看。读者少是期刊版面费越来越高的原因。有的期刊在接受投稿后会发给作者近年来的目录,要求作者引用作为参考文献。若读者众,有这个必要吗。但为什么读者会越来越少?恐怕与其内容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仅供科学圈内人欣赏,对圈外人无助有关。
笔者觉得,一旦论文丧失了异化出的“敲门砖”功能,不良行为、奇葩现象与高额的版面费都会自然消失。腾出为此花费的巨大精力后,大家会安心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质量都会有所提高,面貌自然焕然一新。中国的论文数量可能会因此下降,但质量一定会提高,有利于真正成为科技强国。
笔者认为,高校的专业教师应侧重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为经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持。非专业教师可侧重基础研究,发展科学。二者应各司其责与优势,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若不吸收基础研究与科学发展成果,则会丧失先进性。基础研究与发展科学若没有应用研究与技术承接,则无用武之地,缺少动力。而高校形成的科学生态圈的片面强调,论文“敲门砖”的干扰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片面认识都会产生二者的割裂、对立与消耗,阻碍按各自规律顺其自然发展。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布局才会趋向合理,科学与技术发展才会趋向均衡。这是笔者这几篇博客的目的。
(最后一段是对读者评论的集中答复。感谢读者的关注、阅读、支持与推荐,也感谢读者的吐槽与批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