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y195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by1955

博文

教师“不放水”学生也认可 精选

已有 6452 次阅读 2015-8-18 21:0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师“不放水”学生也认可

姚伯元

2015818日星期二

教学与培养学生又成了科学网热门话题。笔者佩服张海霞等老师坚持质量标准的勇气与“教师放水,致使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基本功不扎实,不具备应有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出炉的成色远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目标和社会期望的水平”的认识。高校教学质量下降需要更多人更多关注才能深入探讨其原因,笔者今后也会给出观察与思考。

笔者接触过的一些过来者,研究生或毕业生,其实对“放水”的老师并无好感,至少不佩服,也告诉过笔者更多的“放水”方式。毕业生对认真教学的教师则还是充满尊敬,多得记受益过的教师。遇到问题,首先想到与交流的自然是这类教师,因此合作机会多。笔者不少横向课题正是通过毕业生建立了与有关单位建立联系后而得到。

笔者建议高校毕业生在领毕业证时填一张表,对所有任过课与指导过的教师、对学习过的各门课程作用等进行评价。因经历过所有教学过程,可互相比较,无利益干扰,此时评价最为客观。笔者认为,认真教学与坚持不“放水”的教师得分一定会高于靠“放水”迎合学生的教师得分。

教师特点会在学生中届届相传,是否严格要求,学生早有数。笔者被相传的“负面”形象,考试从不“放水”,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杀手”,等好像反倒提高了在学生中的威信。笔者经验可能有助于“不放水”也会得到学生认可。

一、考试

考虑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讨厌死记硬背,因此笔者主讲课程都是开卷考试。每次试卷上对此都写明可以带任何资料与工具(未遇到过教务单位找麻烦),仅场内讨论与传纸条视为违规。笔记本电脑、手机、打印机都可带。向场外人士请教,发短信等视为“遇到红灯绕着走”,不算违规。自己遇到问题可查百度与请教别人,甚至自己的学生(本人手机上网就是学生教的),学生遇到问题为什么不可以?若能请教别人回答,则也体现了能力。说明其知道通过手机上网,向何人请教有效,品德良好与乐于助人。考前对学生说明:由于笔者上课从不浪费时间点名,名字与人都对不上,无法不公正。答案与评分标准都贴于考场门外,出考场后即可核对。笔者考试前会用一节课时间讲解上届考题,说明答题思路、要点、失分原因等,告诫抄而不概括不能得高分,靠互发短信时间来不及等。主要计算题与决策题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哪里都找不到现成答案。学生欢迎这样考试,自然也认结果。

在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的《化工数据建模与实验设计优化》、《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等课程时,每届都有不及格者,1/3不及格情况也不罕见。补考仍不及格者也有。这二门可为研究生开设时,也有不及格者。为选拔出的《理科班》开设《化工数据建模与实验设计优化》时,仍有不及格者。偶尔遇到过班长手下留情的电话,院教务管理者其它课成绩的提醒,研究生管理者分数低本院研究生评奖学金吃亏的提醒等。遇到过抱怨的是作为本院在职研究生的笔者同事。笔者让其自己过来评卷后认同了笔者评判。补考时,笔者当面评卷,虽仅及格,也不好意思要求加分。好像笔者的严格并未产生负面影响,自己虽不掌握学生评价,但结论是全部优秀。

二、课程教学

笔者也经常遇到上课学生精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学经验之一是不断发问,让学生高度紧张。这一招是从协助徐瀚初老师带实习学到的。实习过程中,见到什么都不停发问与讲解,设备上为何有耳朵,管道为何有弯,如何判定管道内的压力状态,不同压力状态下如何取样,有的设施是否多余等。若无提问,笔者也不会注意到那么多细节。问得学生与笔者都高度紧张,收获当然也大。后来笔者对此进行了发挥,每天进行小结,知道的学生教会了其他学生,笔者总结完善即可。

例如对于《化工数据建模与实验设计优化》课程,问题有“有精密度不合格仪器,是否可用或怎样用?”,“在各种仪器精度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多快好省地确定合适的测定仪器?”,“为何答辩现场才拿到的论文,只要有错误也逃不过笔者眼睛?”,“这样表达对不对?”“这样处理会带来什么问题?”等随时构造出的多种问题。这类问题并不需要学生回答,制造紧张气氛使学生精力集中后接着讲课即可。主要内容讲完后,这类问题一点击破或学生自明。对《化工原理》等课程重要内容,则布置思考题。在下次刚上课时点名提问后笔者补充完善,充分利用紧张气氛与学生精力集中饱满时掌握重要内容。

笔者教学经验之二是过程推导一带而过,对主要公式与结论深入分析。这一招是笔者在看《百家讲坛》时受到的启发。易中天常对大家熟悉的内容较真挖掘,深入分析,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连那个较真的样子都叫人难忘。于是笔者模仿其讲课。其实学生对繁琐的推导、证明都不感兴趣,推导证明是数学家的任务。例如在《化工数据建模与实验设计优化》课程中,对于各种插值、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回归方程等都是这样处理。着重分析其作用、检验、应用中的问题,适用条件、通过变换可解决的更复杂问题等。涉及到的计算则给出可插入EXCELVB程序。对于实验设计则主要分析综合误差、排除交互作用重叠干扰,局限性等问题。对于《化工原理》中得到的主要公式、图件等,主要分析其作用,其中各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变化潜力与规律,我们要想达到某个目的(多从节能减排出发)时如何改变、利用这些参数等。这往往仅看教材不易明白,且不再枯燥,学生当然有兴趣。笔者近一二年来又学习《逻辑思维》的思路改进教学,效果更好。

笔者教学经验之三是充分利用掌握的众多实例与横向思维启发学生。当学生精力开始不集中时,便介绍这些实例,一旦恢复状态,接着讲课程内容。例如,在主讲《化工数据建模与实验设计优化》课程中建模内容时,介绍过的实例有:解决笔者同学所在设计院在为江苏沙钢设计高速线材轧机时遇到的缺乏喷嘴形状数学模型。笔者用他们提供的测绘数据建模很快得到了其三维渐开螺线的数学表达式,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介绍并实际演示了笔者开发的由一组数据确定多个待定参数并得到符合实际唯一解的程序。通过曲的线直线化解决判断粒度是一次破碎还是二次破碎的问题(以前同事问过笔者的问题)。现场编程介绍了一元钱有多少种找零方法问题(笔者通过正规推导也未解决,用编程凑答案方法解决则非常简单)。

在讲《化工原腐蚀理》课程一些章节时,介绍了笔者受硫酸厂用干燥方法解决设备腐蚀的启发,提出用提高煤气入口温度解决焦化厂煤气下喷管严重腐蚀的方案(笔者因此在宝钢获奖),用反应速率差异提纯二甲苯并得到二甲苯树脂的实例(与同事合作开发成功的产品),在南方用竹片代替红木,降低煤气脱苯塔木格填料成本,用稻壳代替锯末解决干法煤气脱硫填料易板结等问题(笔者同事或学生取得良好效果的实践),笔者采用过的用不锈钢刨花(洗碗用的)作为低成本,大传质面积蒸馏塔填料等。笔者也介绍所讲述内容的新进展,但多取自专业杂志广告!如新型填料、波纹管换热器等。这类新进展很多。笔者认为,若无先进性与实用性,都不会作广告。这类新进展更适合工科学生!

笔者教学经验之四是认真对待教学内容。如在《化工进展》类的研究生课程中,其他教师多是介绍自己研究课题。笔者考虑到学生研究方向不同,受益程度差异大。而工科学生趋向理科化后,普遍缺乏工科思路。因此笔者选择学生都受益的内容(视学时而定)。如《复杂有机物结构参数》则是考虑到主要化工原料都是极为复杂化合物的混合物。理科思路不习惯处理这类分子量都不是一个的物质。从中也能了解到利用常见指标如真密度、元素测定数据、挥发分等获得这些结构参数,也可学习到定量分析红外、核磁等谱图,应用这些参数等工科思路。《精细化工产品研究和改进方法》则介绍如何从市场需求中选题,化工产品从发现、发明、专利、产品雏形、实用产品、改进等发展过程呈现的规律,何时介入最有利等问题。《获取化学反应活化能与应用》则介绍如何设计获得反应速率数据并由此获得化学反应活化能,再应用于解决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等问题。总之,这些内容都是“高大上”,但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补充了学生缺乏的工科思路,受到学生欢迎。

三、毕业论文与设计

对于自己指导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初稿,除提出修改意见外,第一遍都是当面逐句修改。第二遍再提出修改意见。再次提交的则为定稿,不允许再修改,作为判断成绩依据。评定的成绩也差异大。近年来遇到指导教师评阅的成绩“放水”情况较多。笔者作为评阅教师给的成绩则拉开档次。答辩过程中,无论是设计还是论文,都是笔者提问最多,多涉及与毕业设计或论文发现问题有关的基础知识等。答辩过程中一是注意引导,给学生答辩机会,二是予以说明,让学生明白正确答案而受益。多次遇到过指导教师成绩与笔者评阅成绩相差很大的情况,通过答辩多方面考察而客观确定成绩。由于笔者态度公正,学生答辩成绩及笔者对其指导教师的批评(从不当学生面)没有不服气的。也曾遇到笔者解释后仍争辩不休,答辩时间又不允许给予更详细解释的情况,笔者则与其答辩过后交流。有的交流后还执意报考了笔者研究生。

总之,笔者利用一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能力的理念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在一次全系教师与院领导都在毕业会餐时,全体毕业生共同喊出:姚教授,我们爱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61517-914054.html

上一篇:论文的“敲门砖”作用比内容重要
下一篇:《趣谈各国特点及谁可领跑于世界》(日本)
收藏 IP: 58.33.250.*| 热度|

24 刘淼 梁洪泽 刁空非 檀成龙 姬扬 张骥 张耀斌 郭战胜 李子欣 徐耀 农绍庄 彭美勋 周金元 麻庭光 陈南晖 李竞 张云 郁志勇 郑永军 hmaoi biofans chenhuansheng decipherer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