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t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atang

博文

讲讲列子:天瑞(五)

已有 4991 次阅读 2015-6-10 08:4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黄帝书》上说:”形体动,不会产生新的形体,但是产生了新的影子,声音动不会产生新的声音但是产生了回响。空无要是动,不会产生空无,而是产生了有。“有形的东西,是一定有个结束的;天地会结束吗?和我一样都会结束。结束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吗?不知道。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个根本性的东西,如果这个“根本”没有开始,那么事物的道也就终结于此;如果这个根本不长久,那么事物的道也就完尽于此。如果是这样,那么有生命的事物就会回归到没生命的状态,有形体的事物就会回归到没有形体的样子。没有生命的状态,不是原来就没有生命;没有形体的样子,也不是原来就没有形体。生命,注定是要终结的。该终结的一定要终结,就好比该生产的不能不生产一样。那些想要一直长生久视,不让自己生命终结的人,都是不明白自然的规律啊。精神,属于天;骨骸,属于地。属于天的清扬消散,属于地的浊重凝聚。精神离开形体,各自返回他们自己的地方,所以才叫鬼。鬼就是归,回到他真正的家。黄帝说:”精神走了,骨骸没了,这个所谓的“我”还剩下什么呢?
       这里引用了《黄帝书》,《黄帝书》是不是黄帝所著,不得而知了,我们现在也没有留世的传本,由于列子引用黄帝书的句子都在道德经里出现过,有些学者认为黄帝书就是道德经。当然我不敢苟同,列子生活的年代和老子比较也就是相差一代人,如果引用道德经,应该直接就说老聃说怎么怎么。所以《黄帝书》可能确实是本失传的经典,老子是周朝的图书管理员,读过这些经典并引用也不足为奇。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列子为什么要引用黄帝书里的这三句话。引用一般来说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什么呢?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形是影的根本,影子随着形体的运动而不断生出新的影子,因此影子既不能不生,也不能恒生,它的生与死掌握在形体手里;声动不生声而生响,同样声是响的根本,声一动,回响就跟随而生,能不能不生呢?决定权不在响在声,声停则响止,那么响能不能不止,决定权也不在响而在声;所以影和响都是身不由己啊,生与死都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由背后的形与声来决定。于是黄帝依此类推,无动不生无而生有。这个推论就严重了,因为世间万物莫不为有,在黄帝眼里,这些“有”,和影响一样,都是身不由己,生死由背后的“无”来掌控。所以古人的一个世界观就这样确立了,那就是我们身处的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实际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其起始、发展和终结也不由自己决定,他背后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存在,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这个根本,但是我们可以从逻辑推论和感觉上知道他的存在,这个世界观在印度那里也有类似体现,只不过他们更彻底,直接把我们的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给否定了,他们认为世界不过是梵天的一个梦,到了释迦摩尼的时候,就变成了万法皆空,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了。当然,在他们的《般若波罗蜜心经》里,提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把无和有又统一起来,这就接近我们的黄帝书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观虽然认为有不能自主,但是是现实的存在,影响都是现实存在,而不是梦幻泡影。
       列子根据黄帝书的世界观,提出了天地万物背后有一个主宰的“根本”,这个本是决定世间万物生死的原因。因此他认为人生是不由自主的,所以没必要强求,有形注定要死,求长生都是不明智的糊涂行为。另外,他还提出人的肉体和灵魂都不属于自己,灵魂归天,肉体入地,死后干干净净,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肉体和灵魂都不属于“我”,那么世间怎么会有一个我的存在。
       列子的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我们古老的文化根基非常深厚,佛教入主中原,受道家文化影响,演化出禅宗,因此提出了无我的概念。如果你看到某个神棍神神叨叨提无我装高深,你就要了解,那不是佛教的概念,而是我们老祖宗早就嚼过的。
       最后要注意的是,道家为什么不注重名利,利我们暂且不谈,后面自会提到,在说符篇提出过名者,响也。 也就是说,名声,是你自身行为的回响,回响是不由自主的,基于这个世界观,道家的人物自然不会追求做一个有“影响”的人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4817-896840.html

上一篇:讲讲列子:天瑞(四)
收藏 IP: 219.146.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