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fangH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ufangHe

博文

水洗马路是雾霾解决方案之一

已有 5082 次阅读 2015-4-12 17:3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style

我不是研究雾霾的科学家。我知道我下面的文章在专家眼里什么也不是,他们可以用数据对我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加以否定。我花半天时间来写这么一篇和我专业没有关系的文章,只是我深信文中提出的方案是在目前情况下能够用很少的成本来缓解这一深刻问题的策略之一。

前几天我去武汉出差,看到饭店的玻璃窗外一层厚厚的泥灰痕迹。我可以基本推断出我们武汉的雾霾成分里尘土占的成分是不低的。这个成分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城市应该是不一样的。

从武汉回机场的路上,下起了一场大雨,我和出租车师傅聊天:“这场雨下过后,武汉的空气可以有几天干净?””一星期。虽然我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我可以肯定在北京的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旱季,空气流动比较差的日子里。

我的一个学生说,那我们可以通过人工降雨的办法来解决雾霾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天上有很多的云雾水分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下雨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将马路冲洗干净,二是雨点可以将空气中的尘埃也部分的带走了。因为本人不是专家,在这里我们不讨论PM2.5的问题,也不讨论马路灰尘和废气的比重是多少的问题。

早起的人知道早晨的空气是一天里最干净的。因为早上路上车少,排出废气少,更重要的是因为车少路上沉积的灰尘还没有被滚滚的车轮卷入空气中。如果我们能把一个城市的马路路面的尘埃每天都来一次清零,也许我们很多城市的雾霾天数会减少好多天。

没有雨,怎么办?我们有长江,我们有珠江,我们有黄河,我们有松花江。我们可不可以在旱季定期地用洒水车把武汉所有的街道清洗一遍呢?我在这说的洒水车应该比我们平时看到的带音乐的洒水车大二三倍的水量和压力,这样才可以把整条街道,马路,甚至是高速公路彻底地清洗一遍。我们也许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马路和排水系统进行一些调整,使洒的水可以迅速流入排水系统,冲走路面上集聚的尘土和废气沉淀物。

那需要多少水啊?要很多水,科学家会告诉你准确的数据。但肯定少于一场十分钟倾盆大雨的雨量。因为我们只洒在马路上。长江入海口一分钟的水量肯定够上海所有的马路清洗一遍了。另外,我们用过的水还会回到我们的河流里,不会浪费掉的。重庆用过的水,武汉可以用。武汉用过的水,南京可以用。

什么时间是洗马路的最好时间呢?最好的时间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后半夜到凌晨的那段时间。过了前半夜路上车少起来,尘埃慢慢地下沉到路面上,这个时间应该是效率最佳的时候。后半夜又是路上车辆最少的时候,此时,洒水车的出动对交通的影响可以降到最小。播放音乐来提示路上行人一定不是最好的办法,可以换成灯光。

下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有多少辆洒水车呢?如果我们要在一夜间把整个城市清洗一遍,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我们可能需要几百辆甚至是上千辆洒水车,具体计算可以由道路总长度/洒水行车速度/(洒水车工作时间-加水时间-空车时间)来推算。但如果我们分区交替的去冲洗一个城市,洒水车的数量就可成倍的减少。

洗马路的水应该不需要用饮用水,河水即可。我们可以在城市的不同位置设置若干加水站,加水速度要尽可能快,保证洒水车能很快离开水站,避免水站拥堵状况。水站的位置选择也是一个小小的系统工程,洒水车的路径选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最后的问题是整个工程需要多少钱呢?以北京为例,也许我们需要一千辆车,十个加水点。这个工程的投入如果能使北京的雾霾天减少三分之一,我想每个北京人都会很乐意地支付他的那一部分额外的税金。整个工程又将为我们提供新的产业和很多的就业机会。当然,此方案不适用于冬天结冰的的北方城市。用海水或盐水可防止结冰,但对土壤会有负面影响。

我希望每一位读者能用两种态度去审视文中提出的观点。一、完全是胡说八道,一点科学也不懂,什么叫PM2.5都不懂,还要解决雾霾问题。二、忘掉PM2.5,设想自己什么也不是,到了一个很旧的仓库。你一进去里面地上有很多灰尘,空气会是什么样? 如果你不动,尘埃不会起来,但是你去翻动一下仓库里的东西,灰尘会马上起来,空气马上会脏起来。要使仓库干净的办法是拖地板,或水洗地板。文中提的方案不是雾霾的彻底解决办法,只是一经济成本很低的,能够解决部分问题的提案。

治理雾霾,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的策略,没有单一的解决办法。我相信我们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在不远的将来能彻底解决雾霾问题。这不远的将来来的越快对我们人类和地球的伤害就越小。

 

香港城市大学贺菊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21788-881848.html


收藏 IP: 144.214.31.*| 热度|

7 李健 洪建辉 檀成龙 钱磊 蒋大和 eat fumingx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