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上,文献中大量提到和研究生态旅游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指的是游客到欠发达一些的地方,出于学习、崇敬、游玩和欣赏风景、野生动植物和当地人文风情的一种深度旅行方式 (Traveling to relatively undisturbed or uncontaminated natural area with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studying, admiring, and enjoying the scenery and its wild plants and animals as well as any existing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both past and present) found in these areas.). 所以能够实践生态旅游的游客,比起普通跟团(mass tourism)的游客,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更独立、更有计划。所以在我看来生态旅游是团体旅游的更高一个级别。每个国家都有好的愿望,即希望借助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local communities)的经济受益,又通过旅游提高游客对环境的认识,从而达到教育和启发的作用,最终希望大家一起自觉的来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全球热带地区的土地,却因为单一种植园(如东南亚和南美棕榈园、橡胶园、桉树园、南美的大豆等等)的扩张,使得原始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土著民族(热区土地所有者或食用者)、种植园公司、政府之间矛盾激化。而另外一个被认为是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拯救方式之一的生态旅游却面临尴尬的局面。所以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生态旅游在热带地区不能够成功?分析到不能成功的因素之后,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我认为各级政府、非政府和政府间组织不能够成功推行生态旅游的主要因素有几下几点:
1. 出发点和目标都太虚幻。
这里指的是想借助生态旅游帮助当地人更好更持续的发展社区的团体(sustainable development/management of local community),包括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inter-governments),想通过建立生态旅游的方式,实现环境教育、环境友好型管理模式、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就是反复利用同一种资源实现成本利益最大化)。总体目标太空,细节、矛盾和潜在的限制因素考虑不清楚。认为通过游客和当地人的互相认识过程中,双方就能学会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并且一起朝既定的目标前进。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 对人力和社会资本(human and social capital)认识不足
由于处在旅游地的居民,文化教育没有那么发达,和游客在文化教育上存的鸿沟,导致当地人在旅游业中处于更弱势的位置。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边远地区靠旅游业带动,没有房地产开发、农林业开发发展得快。这里说的人力和社会资本同时包含了游客、旅游地当地人、和组织旅游的机构/公司三方面的综合。游客都来自哪里?受教育程度是什么?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对旅游当地的文化带来什么影响?---不知道谁能给我讲讲现在政府机构里面那一个单位做过这件调查研究。然后,在对当地人受教育程度、对自身文化、对当地社区组织结构、资源分配是怎么样的?贸然依赖当地人自行管理生态旅游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1)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下手之外?2)存在旅游的恶心竞争,比如恶性竞争(价格战、资源过度开发、对文化扭曲)如何有效规范?3)第三方机构如何更好的确保旅游地当地人的利益同时也兼顾游客的利益,这个第三方机构应该是谁?另外最重要的是,这个生态旅游开展的模式是通过旅游公司/机构,还是游客自行组织吗?如果是游客自信组织就会到游客本身去看问题,如果是公司或者机构,首先弄清楚这些机构除了盈利为目的,其他的目的和社会贡献都有什么?也应该理解清楚。所以我为什么在前一篇博文中提到李东的案例。
3. 旅游利益分配严重不公
旅游地往往为公共地,如国家公园、村寨,河流等进行,而且往往旅游地居民的土地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收益差异导致旅游地当地的社会内部矛盾。那么就涉及解决方式:如何设计一个支付模式,让旅游地的居民都同时受益?多贡献者多得,包括对旅游资源的贡献、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贡献,那么少贡献者也少得。
4.生态旅游业“主体”傻傻分不清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主体是旅游地的居民和社区,只有当地人更舒适的表达自己自己的文化、更可持续性的管理自己的自然资源、对游客和旅游公司和机构没有仇恨心理的时候,才能促成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纵观国内旅游也就知道,旅游公司是所有旅游产业链中最大的收益者,他们短视不顾后果的开发和掠夺资源,才是造成旅游业对很多自然景观和资源糟蹋的最主要因素。当然,因此好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旅游公司/机构也是当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执行者,所以也是不可以忽略的正能量,但是仅限于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和机构。游客是旅游这个活动开展当下的主体,他们每一个个体来了又走,所以在长期来看并不是生态旅游这个产业可持续性的主体。游客能否在当地有愉悦的旅游体验,也取决于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否和接触的旅游地居民、机构有友好和愉快、和自然资源的互动。
5.生态旅游是小规模和不可复制的运营模式’
生态旅游或者普通旅游业的失败之处其实也源于:当地自然资源状况、文化形态、和旅游地居民社会构成不清,就想大规模复制“成功的旅游模式”。比如,撤掉当地特色的房屋,建成整齐划一的“现代样板房”,比如不伦不类把国外或者外地的标志性建筑、雕塑或者艺术品搬到自己旅游地来。其实生态旅游应该是区域特色性的,文化性和自然资源的完整合一的体现,不是麻木的跟风,更不应该不解风情。
6. 生态旅游是最好的环境教育
我们说环境教育的时候,往往更多的从游客收到的环境教育入手,认为游客在更多接触自然的情况下会产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珍惜。但是其实也是对旅游当地人最好的环境教育课。旅游地居民在长期和自然的利用过程中,对自然的敬重感其实也来自于“危机感”,即我们如果把森林砍伐干净了以后再没有资源、食物来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迷信自然从而敬重自然的情绪。生态旅游---通过使当地人不过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而更可持续的规划的利用的方式来进行。因此,为了生态旅游的开展,把当地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完全隔绝开来,也会产生“叛逆”。因此引导当地人更好的更可持续性的利用资源才是生态旅游最好的运作模式,认清厉害关系:如果自然破坏了,就没有游客回来,就没有旅游收入。
生态旅游业或者各式旅游产业链的良好发展是人文、自然资源、市场、基础建设和政治环境的完整体验。生态旅游本身已经为当地社区发展、环境保护提供了很好的资金激励机制,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就是怎么样更好的分配旅游产业链带来的经济利益,如何在旅游产业链上对游客和旅游地当地人更好的环境可持续利用相关的教育。
插个题外话。
昨天我去重庆办签证,在回机场的路上和出租车司机聊起来他的云南之旅。
他说“我开了半个月的车从重庆出发前往云南,到越南,然后从贵州回来。”他带着一脸的骄傲。”但是到了大理丽江的时候,还是找导游跟着团把大的景点都走了一圈“。他说。
”你们既然自己开车为什么还要找导游?“我问他。
”主要是我们对那边的情况不了解啊,导游带就快一点。“
我的朋友们从全国各地来西双版纳玩的时候,碰到我不在都问我说”你还是给我们找一个导游吧!“ 。有人和我说“不来你们西双版纳绝对会后悔,来一趟真是后悔一辈子”。“跟团就是上车睡觉,小车拍照、撒尿和跟着导游买纪念品,没啥好玩的。雨林也没有,看到的都是橡胶树”。能说这种话的,当然都是感情好的兄弟姐妹们。
但是。。。。
我第一次去虎跳峡徒步的时候是英国的剑桥大学教授来访,他们带我一起走的。教授已经快60岁了,我一路小跑跟着他们身后,原本预算走两天的路程我们竟然一天就走完了。后来他们带我去爬大理的苍山,二月份爬到山顶上都看到苍山顶上的飘雪。下山的路上小跑的路上,我腿软一下栽倒到了树丛里面,四脚朝天。之后的三天我浑身酸痛,要他们搀扶才能才能上下楼梯,真是糗大了!后来我的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告诉我云南的哪个小村落好看,从怒江走到西藏一路都很美。我的这些外国同事们周末的时候,自己包车出门去攀岩,露营。
当然,我中外朋友对待出外探险的态度,差异如此之大,常常让我思考为什么。后来我自己慢慢弄明白,其实能够来到另外一个国家生活的人,不管是我们国人在外头,还是外国人来我们国家---这些能在异乡”混“得风生水起,活得精彩的人,大多都是独立、自信和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所以我的这些同事们和普通的国内朋友没有可比性。就如同一次我们跑道美国的red river gorge攀岩的时候,发现肯它州的农民也没有什么海外旅游经验,他们的政府也在担心农民无所事事之后吸毒和酗酒的问题。所以说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其实我们在担心的问题都是一样。这个暂且不谈。
最后最后一个问题:
在我们国家生态旅游才是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如果旅游当地各级政府、居民都准备好了,那么我们的游客都准备好开展他们激动人心的生态旅游了吗?
(图片来自于网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