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葛根芩连汤”可能通过改变菌群治疗糖尿病
2014年10月3日,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TheISME Journal)在线发表一篇中国学者的研究论文,“一种中药复方改善糖尿病过程中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特征”。这篇论文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仝小林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赵立平团队合作研究的成果。The ISME Journal是国际微生物生态学界的旗舰刊物,最新影响因子为9.276。
该论文对一种来自张仲景《伤寒论》的经方“葛根芩连汤”做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糖尿病临床治疗试验,证实该中药复方具有明确而显著的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对治疗前后粪便样品中的DNA所作的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发现,药物的疗效与菌群结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解释中药复方的临床效果提供了一条新的证据链。
该研究表明,安慰剂组和低剂量组在12周的时间里菌群结构基本在原地踏步,没有显著变化,临床症状这两个组也没有改善。随着葛根芩连汤的剂量提高,处理组志愿者的菌群结构距离开始治疗前也越远,而临床疗效也越好。研究还发现,高剂量组志愿者的菌群在用药4周后就移动到远离起点的位置,在接下来的8周里一直在这里不变,而临床症状一直持续改善。也就是说,菌群结构显著变化在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在后,提示菌群的变化可能是症状改善的原因之一。由于使用了高通量测序和深入的统计分析,研究者从4千多种细菌中找到了与症状改善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具体的细菌种类。用药以后,一些病菌的数量下降,而一些有益菌的数量上升。特别是一种叫做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的细菌在用药后显著升高,而且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药量越大,临床改善越好,这个菌的数量也升得越高。这种细菌已经有很多报道,是可以产生丁酸盐,具有消炎作用的有益菌。华大基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糖尿病人菌群研究论文中,也发现这种细菌在病人肠道里是显著降低的。这种细菌是可以人工培养的,因此,下一步可以分离这种有益菌,对作用机制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也有望成为糖尿病人可以使用的益生菌。
该论文既证实了一种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也提供了西方医学可以接受的一种机理解释。这篇论文是中医药学界在国际刊物发表的为数不多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它也是中医学与微生物生态学学科交叉的成果,印证了我国微生物学界的泰斗之一魏曦认为“微生态学是打开中医之谜的金钥匙”的观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