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老师在我的一篇博文后,评论一位朋友的留言,说不要用考古的思维学习。我说我们笨人只能用笨人的办法。后来苏老师说我没有理解他的意思,应他的要求将他的评论留言删除。
刚才看了苏老师回忆其导师的“散记”,文中再次提及用考古的思维学习。后面苏老师还提了一句,“念书不求甚解,学问直插前沿”,进一步归纳他的研究学习方法。
谢谢苏老师的评论,苏老师的博文也非常好,不知为何编辑MM不散花授精。
想一想,苏老师的学习方法,我也一直在用着。
从小到大,读过的书有许多,但很奇怪我经常会记得一些别人可能看起来不应该记得的文章。比如,中学语文的阅读材料中,有一篇文章介绍过鲁迅的“随便翻翻”。看过之后,我就有意识地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随便翻翻。大概也是在同一本语文书上,有一课书讲“学问不可穿凿”,说读书要不求甚解,大概是唐弢写的,我在此后也不再为一时搞不懂的东西而烦恼,从此,我就过着傻并快乐着的日子。
读博士的时候,到应用数学系选课,自然科学中的随机过程,第一堂老师就给大家发了爱因斯坦1905年关于布朗运动的文章。然后每个人进行例行的自我介绍。听到我介绍是工程学生时,那位来自波兰的老师就说:工科的学生一个最大强处是,不懂的地方总能假装懂了。然后大家下面呵呵窃笑。说的就是实话,看到定理,怎么证明先不管,先搞懂了这个定理说的是什么先,然后我们就去用啦。错了,再回头找数学家算总帐!
我在自己读书时,有两种情况下得考古。一是对于自己正在研究的问题,对于其本源一定得考古,追根究底。另一就是审稿时。有些稿子在数学推导或逻辑解释时有跳跃,我就得去填空。填不上,就会要求作者解释。有时自己填上了,但觉得跳跃太大,也会建议作者补充。
写到这里,还是有点怀疑是否真正理解了苏老师的“考古思维”的真正意义。对于这一点,我也就不再去考古了。
------
PS: 应苏老师建议,原文有修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