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bo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bolu

博文

冻土带上的荒原之美--黑龙江伊春红星玄武岩石海 精选

已有 10716 次阅读 2013-12-24 23:47 |个人分类:地学探讨|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玄武岩, 伊春, 石海, 冻土带, 塔头草



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东段北坡丘陵地带分布着多阶玄武岩台地,库尔滨河从南向北蜿蜒穿过连片的原始森林和湿地草滩,雕刻出美丽而神奇的世外桃源——红星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1685平方千米,目前已并入正在筹建的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

由于年平均温度在-0.5左右,冰冻期超过半年,景区属于北温带多年冻土区。这里地广人稀,森林密布,湿地连绵,荒原之美独具特色:春天里杜鹃的花海簇拥着大地,给荒原带来复苏的热浪;盛夏中莎草的绿色覆盖着沼泽,让湿地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仲秋时风霜的潮流抚摸着树枝,为森林染就了斑斓的色彩;入冬后冰雪的严寒扫荡了一切,替大地盖上了厚厚的银装。

园区内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火山岩,其中大平台景区早更新世玄武岩台地构成的石海地貌颇为壮观:灰黑色的玄武岩表面布满了青苔和地衣,随着季节交替而更换着不同的面孔。

到了严冬季节,库尔滨河水电站因定期排水而让河畔的树枝挂上雾凇,则是人类为这广袤的荒原送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库尔滨河谷中的河心滩砾石滩上也长满了绿树


玄武岩石海(basalt felsenmeer):位于景区相对低洼的平缓谷地,是新生代早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台地。成层的玄武岩因冷凝而产生许多垂直的裂隙,将岩石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块体,而地下水沿裂隙灌入后在低温下结冰,将石块撑开,而反复冻融作用就逐渐将地下几米深以内的石块彻底翻动,最后形成厚达数米的石海地貌。反映了第四纪冰川及其后的冰缘地貌环境。典型景区大平台石海。


玄武岩石块表面长满了苔藓和地衣(灰白色和灰色表面),而石块间爬出了低矮的爬地柏(绿色者)


挖掘保护中的熔岩隧道(lava tube),为火山喷发时形成熔岩台地表面先冷凝结壳,而其下却有很多条熔岩流动的通道继续从火山口向远方输送熔岩流。当熔岩流排空后便留下空洞的隧道。


熔岩台地下部大型熔岩隧道因顶部结壳太薄而塌陷,形成塌陷坑,充满水则形成熔岩塌陷湖。


湿地草滩

冻土带沼泽是北温带环境的标志,每年仅仅地表几十厘米深度内的土壤得以融化可供植物生长,而其下的土壤完全冻结,造成低洼处的地表水无法向下渗透而扩散,故形成湿地。湿地上长满了丛状莎草,称作塔头苔草。冬季的结冰将表土冻裂而分割成多边形的小块,春夏的消融让裂缝中充满更多的水分,不利于苔草扎根,反复冻融就为塔头的分布奠定了基础。随着苔草在地表根茎交汇处分蘖,根系壮大但却无法向深处冻土中延伸,只好将塔头向高空逐渐顶起,这便形成越来越高大的塔头,也有利于植物吸氧。久而久之,整片湿地就发育了密集的丘状莎草滩。


典型的塔头苔草:属莎草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多个品种。其中乌拉草秋收后曾被用作鞋垫等冬季保暖材料,因此被看作东北三宝之一。


湿地上的白桦林:因生长在冻土带湿地上,桦树的根向下延伸几十厘米后就不得不向四周水平扩散,根系底部位于同一个平面之上,每棵树的树干和树根一起宛如一个倒立的钉子。


红星园区最具特色的景观有:火山地貌(主景区有大平台石海、火山口、熔岩隧道等)、原始森林(包括松树、柏树和白桦树等)、湿地草滩(主要为塔头苔草)、兴安杜鹃花和库尔滨雾凇等。其中,兴安杜鹃花每年五月开放,而库尔滨河水电站下方的雾凇景观主要在冬末春初观看。


多谢张庆费老师提醒:此乃“假花”。望植物学家科普指点,这红色的“花朵”到底是什么?

已经由杨老师指正--鸢尾花。多谢!

在森林内部某些制高点修建比周围树木还高的瞭望塔,值班人在顶端的小木屋内监测周围林区

向那些常年坚守在林区的工作人员们致敬!


谨以这些图片祝朋友们圣诞、新年快乐!

====================================

注:本文部分内容发表在《科学画报》2013年第6期上,感谢杨晗之编辑对文字提出修改建议。参考文献:

吕洪波.2013. 冻土带上的荒原之美。科学画报,20136):42—4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752586.html

上一篇:神奇而独特的阿斯哈图“石林”
下一篇:考考眼力:请指出这款地质罗盘的设计缺陷
收藏 IP: 123.235.206.*| 热度|

21 孙启高 郑小康 朱晓青 尤明庆 陆俊茜 罗帆 杨正瓴 张庆费 罗勤民 周永胜 赵斌 陈小润 李学宽 李志刚 刘光银 李广勇 贺静 陈立军 杨晗之 高敏 happylittlejo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