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在科学网上汲取精华,但是首次写博文,分享一下我的青基申请之路,希望能给大家,主要是首次申请的朋友们一些帮助。
1. 起源
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偏工程应用的研究所,甚至我都觉得它已经是公司了,但是还保留着那么点科研的底子。在这种环境里,本来我已经打算放弃国基申请的念头了,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们单位竟然在前两年获批了一项青年基金,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另外,我觉得我博士阶段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可以延伸的地方,为了心中仅存的那么点科研之火,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了我的首次青基之旅。
因为是首次申请,以往也没有经验,博士阶段也没有写过本子,因此,我首先想到了小木虫论坛。在里面的基金申请交流版面里仔细的阅读了各位虫友的经验教训分享帖,收获颇多。所以这里特别推荐新手可以在里面多泡泡。
笨鸟先飞,我从8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并制定了严格的计划,从选题、写本、校正,都规定了严格的时间,甚至本子的每个模块都有严格的时间安排。这个作风来自与我1个月写完博士论文的训练(当然实质性的内容在读博的5年已经完成了,这里的一个月只是撰写过程)。
2. 选题
我开始选题的时间比较早,大概从8月就开始了,基本原则是不偏离博士阶段的工作(因为大多数虫友都说青基比较重视个人研究能力和基础)。另外,根据虫友们的建议,初步定了3个题目,也是三个不同的想法。后来,又通过差不多1个月的充分调研、简单论证,选了一个跟我博士论文最为接近的一个题目。现在看来,当时的做法还是比较稳妥的。差不多9月份就确定好了题目吧。
3. 初稿
应该是从10月初开始写本了,毕竟是第一次写本,因此就从网上找了往年获批的基金的标书,好好研究了一番,写本的过程还算顺利。基本上是白天上班,晚上写本子。总算在过年前搞定了初稿。其实,写本子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想法的细节论证,从理论可行性、方法可行性等方面都又做了大量的调研,确保整个本子的逻辑上是没有大的漏洞。
在正文的各个模块里,我尤其对个人研究基础部分下了比较大的功夫。把博士期间发的论文梳理了一下,根据这次本子的内容做了挑选,除了把论文的内容总结了一下,重点阐述了该论文跟本子的关系,尤其是给出了之前做过的实验结果,用来支撑本子里提到的一些先验条件和假设,起到了初步验证的作用。
这里要注意的是,除了内容方面,在格式方面也要特别注意,细节决定成败。我仔细阅读了撰写要求,并在论坛上看了很多交流贴,从一开始就从格式方面严格要求,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4. 校订
整个过程里,校订的过程可以说决定了整个本子的质量。一定要找一个本子高手给校订。我当时找了博士期间直接指导我的老师帮我校订。在我给他本子一周多后,给了我反馈。意见不多(只有4条),但是都各个命中要害,从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创新性等各个方面都提了中肯的意见。我马上开始着手修订,查文献、配图、提炼创新点,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创新性等方面做了精炼的修改,尽量用突出的关键词来描述,并且通过图文的形式阐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背景提炼的科学问题出发,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创新点都紧密的联系起来,环环相扣,基本上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匹配。
经过修改之后,我再次发给我的指导老师帮我修改,基本上没有大的修改意见了。我个人又在提交之前仔细校订了文字、参考文献、格式、图表、序号等。
另外,在研究团队方面,我也做了准备,考虑到我们单位没有学生,因此,我就找了导师那边做合作单位,导师很好,让我挂了他们的几个博士生,因为他们那边在这个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也许我的基金获批跟这个很有关系。
5. 提交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终于到了提交的阶段,看了虫子们的提醒,提交阶段更不能大意,有不少虫友都提到因为提交而耽误的教训。因为我们单位很少有人申请国青,不过还好有专人负责,也保证了我得到了优待。单位的老师也很负责,但是他此前只有一次经历,所以我们两个就一块研究,最终顺利的完成了整个提交工作。
6. 收获
提交基金之后,心态还是很好,反正抱着试试的态度,也没有过多的去过问,更没有找人打听是否上会之类的。直到8月16号,看到小木虫上有人说可以查结果了,我才紧张起来。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查,怀着忐忑的心情度过了周末。到周一了,跟我博士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申请基金的,问我结果咋样,我说不知道,他们提到自己的基金挂了,我当时基本给自己判了死刑。因为他们都在科研实力很强的单位和课题组,我这边完全没有科研基础和团队。但是还是抱着一丝希望打电话问我们的科技处老师,然后那个老师说帮忙给查一查。竟然告诉我获批了,而且还有资助金额,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范进老先生的心情。
7. 总结
1)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2)笨鸟先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打无准备之仗;
3)要搞清楚本子正文的各个模块的区别和逻辑关系;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创新点等,要做到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4)多交流,多总结经验教训;
5)当自己研究团队比较薄弱时,可以采用“化缘”的方式。
最后,啰嗦了这么多,希望能给首次申请的人提供帮助。其中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海涵。也请过来人多提宝贵建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