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来德国已经快要四年了,看的多,想的多,但是真下手来写的还是真的很少。注册了科学网以后也是一直潜水。直到最近终于写完了博士论文,有那么点空闲,也来写几句。
最近看到网上一篇报道是光明日报的,标题是:博士生的体面生活关乎科研未来。(点击文字看原报道)略有感触。可惜自己对国内现在的情况确实不了解,而且报道的数据可不是很清楚,跟帖上也有不少说多说少的都有。想当年出国选择来德国读博士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这里一方面不需要学费,另一方面还有科研雇员的工资。
作为已经在德国读博士快毕业的我来说,对德国的学界的收入水平还是有一些了解。在这里介绍一下德国学术界的收入水平,用具体的数据说话。同时用这些数据简单的分析一下,从一个侧面看一下德国科学界的国际竞争力。
德国学界工资标准
这里仅讨论普遍适用于德国绝大部分大学研究所的公共事务工资标准(TVöD,里面对德国所有拿纳税人的钱做工资的做了巨详细的规定和介绍,链接是德语网页)。少数学界人那的合作项目或者奖学金的这里不做讨论。
德国的学界工资标准根据人来说,可以分为大体两类。一类是科研管理人员(教授,科研顾问),一类是具体的研究人员(博士生,博士后)。其实严格来说德国并没有博士后的概念,但是这里还是把取得了博士学位,而没有拿到教授或者长期(永久)工作职位(faculty)的研究人员笼统的成为博士后。
因为德国的工资(主要是税务方面)标准跟家庭情况,以及夫妻双方工资水平有比较大的关系,这里我假设研究人员(博士生,博士后)都是已婚,没有子女,且配偶没有工作(这样税级为III级——交税最少的情况);考虑到科研管理层一般年龄较大,假设其已婚,两个孩子,且配偶没有工作。
另外由于各个联邦州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异,那么这里我以我所在的位于东柏林的研究所的数据来举例。
科研管理人员
先说教授和科研顾问。他们属于国家公务员(Beamte),由国家全部负担医疗和养老保险,因此只需要交工资税。
德国的传统教授分三个等级,W1,W2和W3。W1相当于Junior Professor,年轻教授,级别大概相当于美国的助理教授。W2和W3是级别比较高的教授,必须有通过Habilitation(类似一个高级别的博士答辩,一般需要有专著,链接是德语的wiki介绍,非常详细,不懂德语的可以选择旁边的英语或者中文,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具体怎么分不是非常清楚。德国没有副教授,权且可以认为W2是副教授吧。另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教授,比如一些合作项目的教授,S professor 等,具体情况比较复杂,不做具体说明和介绍。教授工资不会随工作年限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工龄”)。需要说明的是,德国教授相对中国美国来说,数量比例是很少的。比如我们一个100多人的研究所,仅有一个W2教授和一个S Professor。我们所大部分是研究人员和技术员(如设备维护人员,办公室人员等)。关于这一点(科研人员与技术员)以后另外来说。据说,全德国W3级别教授不到200人,仅仅是据说,这里求证。
接下来是科研顾问,这个比较简单,通常是Beamte的A13标准。但是它有“工龄”(德语stufe),随着工作时间的积累工资会有涨。具体看后面的数据。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包括博士生和博士后。以我所在的研究所为例,拿的是TVöD Bund E13 或者E14级别的工资。其他大学和研究所可能是TV-L E13和E14,但是差异仅仅只有不到10欧,不做具体介绍。
数据
先看教授,这里是W1教授,德语对应的中文解释。最重要的数据是左下角的三行,分别是月基本工资,税前工资和税后工资。我假设家庭情况的一个W1教授一个月税后是3416.40欧元。
接下来是W2教授,对应的项目跟W1一样,就没有翻译了。同样家庭情况的一个W2教授一个月税后3781.47欧元。
W3教授税后4390.79欧元
再看科研顾问。一个工作五年的科研顾问基本上相当于W1教授。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就是科研主力军的工资水平。虽然都是拿的E13,但是博士生理科一般只有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三个职位;一些工科可能可以拿到全职位,那就是博士跟博后没有区别了。
这里是博士的工资,以我拿的60%的职位举例:第一年税后1512欧元,第二三年1647欧元,第四年开始1717欧元,通常四五年会毕业,所以很少会到stufe4或者5的。
那么博士后呢:看这里,第一年2231欧元,第二三年2419欧元,第四年开始2528欧元。
博士后也可以拿E14级工资:
可以有意思的是,如果博士期间(工科)拿的100%职位,四年毕业的话,那么转到E14又会从stufe1开始算起,那么工资还会降低了。
讨论
总体而言,德国学界教授和(理科,60%职位)博士生的工资最高不到3倍的差异。 考虑到W3教授人数稀少,而且科研主力军的高年级博士生和博士后来看,管理层和研究人员差异大概不到一倍。
那么1500欧元博士生的生活大概是什么样的水平呢?以柏林为例,(非官方数据)平均月工资税后是不到1000欧元。也就是说,博士生还是能过着非常“体面”生活的。并且其毕业后收入水平是有更高预期的。那么博士生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大部分的放在自己的项目,工作,研究上。
“众所周知”博士生和博士后是科研的主力军,人生25-35岁也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黄金时间。
德国学生大学毕业(理科)要找到比读博士工资更高的工作机会其实并不高,所以很多学业优秀的学生还是非常愿意读博士的。对于工科而言,大学毕业能拿到全职的博士位置也是比较诱人的选择,毕竟,能最后毕业的话,都能比大学毕业直接工作拿到更好的待遇。经常会有一些项目都是好多学生争一个位置的情况。有的人不得不另外申请其他的资助,比如奖学金等。
需要提的一点是,德国博士毕业率比较低,曾经2008年的一个官方数据是49%。很多博士生不能完成博士论文一般一两年后也就自己找其他工作去了。这也是来自于博士生导师对于博士毕业坚持高标准的结果。如果学生兴趣不在研究,为什么一定要给他颁一个水文凭?不毕业这些学生一样可以找到自己兴趣的或者乐意做的工作。
经过博士的培训,博士毕业以后,很多学生可以很顺利的在学界以外找到很好的工作,待遇(大部分)都比W3教授要高! 那么剩下继续呆在学界的也就是那些真正喜欢做研究的,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依然呆在学界,通过努力,获得教授或者faculty的职位。
教授在德国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插一个小故事:一个朋友说他教授订了机票,订票的时候就是用的自己的名字(没有加上title,职位)买的是经济舱,到机场登机的时候check-in看了证件,知道是教授,于是免费升级了头等舱。这个故事讲的很有可能一些细节没有披露,甚至有以讹传讹的嫌疑。但是,表面讲故事的人本身对教授的社会地位的推崇是毋庸置疑的。
这样以来,这样的薪资标准,对于保证有对于科学事业热衷的教授和热情的优秀学生的加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术界因此能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发展。我认为,这也是德国科学国际竞争力的保证。
结论
德国的学界的工资标准体现了管理者对这一点的充分重视和尊重,从而能保障良性的可持续的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研的国际竞争力。博士生和博士后是科研主力军。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如何真正提高主力军的待遇,行程保证科学家能心无旁骛的科研管理制度,比花重金引进已经进入学术衰退期(50岁以上)的“海外成功人士”更加重要。这样也算是部分回答“钱学森之问”:怎么样培养出本土的科学大师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