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失智症”,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关键
魏兴海
观点:
1、认知障碍有复杂的病因和漫长的病程,最严重的阶段,才是俗称的“痴呆症”。
2、基于老龄化的背景和压力,早期识别认知障碍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例69岁的老年女性,因为言语不流畅,记忆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不再能操持儿子家的家务来诊。初中文化,母亲90岁高龄出现“痴呆症”。访谈及检查发现患者的记忆力、计算力下降,画钟试验困难,磁共振检查海马及额叶轻度萎缩。诊断为早期“失智症”。
认知障碍也分程度,最严重的才叫“痴呆症”
今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日,网络上掀起“老年痴呆症”更名的投票活动,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确实,“痴呆”这样的词语会给相关病人及其家属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且会给人们造成“这些患者什么都不知道”的错误印象,由此引发的恐怖感和羞耻感,更给该病的发现和治疗造成了障碍。
认知障碍有漫长的病程和复杂的病因。从正常老人,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再到轻度、中度、重度“失智症”,一般有10年以上的病程。
为此,医学界近年认识到识别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性,强调了对其早期诊断和预防干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与年龄不相称,但并未影响日常生活,也未达到“失智症”的诊断标准。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失智症”有明确的关系,是预防干预“失智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失智症”之间并无绝对界线,是正常老人和失智症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可长可短,美国老年医学考试用书将正常老年到严重失智的病程分作七期,普通则将“失智症”分作三期,即失忆期(早)、混乱期(中)、痴呆期(晚);最严重的阶段,患者对环境失去反应,不能说话,通常有尿失禁,最终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晚期及最严重的阶段(衰竭期),才是俗称的“痴呆症”。
“痴呆症”因病因不同,可分为阿尔茨海默型,占50-60%;血管性(动脉硬化症、卒中后)占20-30%;因内科疾病所致,如甲减、抑郁,经治疗为可逆,系“假性痴呆”;其他类型为药物滥用或毒品、酒精不当使用所致的永久性失智;神经系统变性病和其他病因合并的失智,如帕金森病合并认知障碍,路易体痴呆、额叶痴呆等。
老龄化的背景和压力,早期识别认知障碍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我国正面临人口的快速老龄化。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97%,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
年龄增长是一个不可选择,也不可逃避的问题。60岁以上,年龄每增加5岁,“失智症”病人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假如说,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则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在国内,上海1990年调查,60岁以上,失智症的患病率为4.6%;2005年,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四大城市分层抽样调查,65岁以上,失智症患病率为4.8%。晚期失智症的医疗及照顾负担是不可忍受的,费用非常惊人;美国1996年的支出共计839亿美元。
如果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没有取得进展,则美国在2050年时,有症状的病例数预期将上升至1320万例;而我国在2050年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仅仅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接近8800万——“失智症”将超过3000万。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症状包括:①记忆力减退。经常丢三落四,特别是对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也没有记忆,似乎事情已完全消失,即使经过提醒也记不起。②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病人对日常生活活动愈来愈感到困难,洗澡、进食、穿衣或上厕所等都可能需要他人提醒。③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减退,不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甚至外出时迷路,不能记住物件放在哪里,不会计算自己的日常收支等。
早期识别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可能的,照护者仔细留心就能发现,与“正常老化”是有区别的。早期预防治疗是有效的策略;正在取得进展的“失智症”疫苗,将来也只能应用于极早期阶段。
预防干预包括:改善相应的环境设施,心理情绪支撑,加强体能、智能锻炼以及神经保护性药物。延缓严重失智症的发生、发展,一般能获得3-5个生命质量年,这对整体提高老年生活质量,达成成功老年,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是必要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