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和一位关系很好的朋友,也是我在博士期间的认识的一位同行老乡聊了起来。他谈到了自己的创业现状,他主要是做动物抗体,目前需要有人投资的话可能会加快研发进度,而仅靠自己的另外一个小公司来支持研发则发展会很慢。其实算算也是,整个团队的人员开支每个月差不多10-15万以上,还不说其他的一些费用,纯粹白手起家,发展速度可想而知。而作为生物公司而言,好的idea和一些技术有时候需要抢占一些先机,否则很多时候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想自己做一些原创性的研发,而且这是他读硕士的时候都开始的梦想。当他毕业后本可拿着年薪15万以上的收入时,他选择了创业,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些朋友,以前他们总是说有一些朋友希望找到一些有前景的项目,因此尝试着联系,可是行业的阻隔,加上回报周期等问题,最后可能也是不了了之。
或许中国没有创业的土壤,急功近利的思想体现在各个行业和方面,从学校教育到科研,从食品安全到交通质量与管制,时刻充斥着疯狂的速度与不稳定性。其实在美国,他们在看似不紧不慢的条理着提升着速度的质量,或许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点。
由这些问题也想到了很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是当我们真正需要结合的时候往往是凤毛麟角,863计划推广了很多年,也没有看到多少好的项目来转化为生产力,973课题也是推进了不少年头,在基础中找到一些应用结合点似乎有一些,是不是还有待加强呢。减少重复或者反复科研与建设,在慢下来的速度中寻找到加速点和结合点。
寻找项目和寻找经费似乎有点当下“非诚勿扰”的尴尬,大凡放到台面上的,很多时候其实本身都有或多或少的指标和要求,形式上是在寻找,骨子里到底有多少诚意有时候确实需要打折扣。
而科学网作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平台,是否也可以作为一个好的红娘为一些创业者提供某些合作的机会呢? 因此在很久没有在网上发表言论的我还是尝试着写点东西,只是希望行业的朋友能够相互借力把一些好的项目推进并推广实施下来。
其实我自己也犹豫了很久,因为压力一直没有时间想着去写一些东西,但是回头时间的流逝,发现也是做了很多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倒不如写点只言片语的建议,希望科学网在很多方面能够走在前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771-606411.html
上一篇:
关于一些免费资源的有效利用所想到的下一篇:
中美科研的差距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