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完日志就去忙别的了。回来打开一看,竟然有三个前辈给了评论,太感动了,原以为像我这样的小虾米没人搭理呢。下面接着剖析作为硕士研究生的经历。(为了方便说明,暂把所在本科院校称为A院校,把即将入学读研究生的院校称为B院校)
先说选导师的事,因为这发生的最早。初试成绩出来后,觉得还不错,虽然没复试,但觉得已经有七成的把握了。记得那时调查真的不全面,不知道怎么了解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但当时A院校的一位老师正在B院校读博士,咨询了下她,她光说了她所在研究团队的一些研究内容,以及该团队的文化。我听了非常喜欢,尤其是该团队的文化。再加上当时考研复习教科书也是该团队的几个成员所著,找这团队的老师想法基本就确定下来了。但这个团队的生源非常的好,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名额总是远远多于申请的人数。仔细分析了下,自己除了背影啥都没有,唯一的希望是踏实、勤奋、诚恳。于是就对该团队的1号Boss展开了猛烈攻势:得到联系方式后就打电话预约老师,见面时我带了做的非常精美的简历,之后还时常发邮件,隔一阵子还跑过去当面请教问题。暑假没回家,从A院校毕业后就拖着行李在B院校附近租了房,为的早点适应新实验室的环境,好好表现,希望1号Boss能收我为徒。在这期间还做了件破天荒的事,就是开始练酒量。真不怕各位笑话,每周选一清闲的晚上,拎两瓶啤酒回去,边写日记边喝,等日记写完酒也喝没了,当然人也晕头转向了。当时就因为听说1号Boss喜欢和学生喝酒,收徒时不能喝的不予考虑(后来证明并非如此)。总之,我为了拜师下了大功夫。当然,我是幸运的,1号Boss最后还是收我了。
其次说与导师相处的事。先说比较好的方面。1号Boss 在我的整个研究生阶段,包括现在都是我膜拜的对象。他对学生的培养非常全面。他不仅要求学生在科研上能够独当一面,在社会交往中也要得体妥当。因此他经常带学生接待来访客人,从院士到现场工人,从市长到部门经理,部委成员到各种局长。在这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各种社会角色,知道了如何在专家、院士、市长面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他还让我们担任大大小小会议的会务组成员,让我们明白学术会议举办的流程,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如何为各位代表做好服务工作。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告诉我们的那些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要知道感恩,感谢父母,朋友,老师和社会;告诉我们先做人、后做事、再做法;告诉我们沟通才能理解,交流才能和谐;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要有知识、见识和胆识…..很多很多。我对老师是绝对的拥护,表现之一是阻止不如我们老师辈分高的人直接喊老师名字,谁喊就直接跟谁急眼…..
当然也有不和谐的一面。其中之一是他对每个学生具体的试验不是十分清楚。因为带的学生太多了,就把学生们按研究方向分为几个组,每个组都有年轻助手带领。因此,学生们除了开几十号人的大组会时能见到老师,其他单独见到的机会不是太多。于是在偶尔碰见老师的时候会问问老师自己试验的困惑。结果是问大方向的问题,老师的一番回答很令人茅塞顿开;但一旦问起试验细节,老师便说的不容易理解了,有的时候闹不好还被批评一顿。因此我们又有些怕他,以致不敢在他面前提试验的事,怕再引火上身。不和谐的另一方面是团队的散养制度,这和圈养相对。圈养,指导师要求各个研究生必须在周一到周几的几点到几点去试验,而且对试验把关也比较严格,让你上东你不能上西。我们呢,正好相反,什么时候试验自己说了算,做什么自己说了算,做成什么样算成功自己说了算。一切试验都是靠学生主动完成,老师一点Push的意思都没有。不得不说,这是对学生自制力的残酷考验。自制力差些的肯定不能有什么作为了。另外一个比较严重的是,1号Boss和他的助手们对试验计划把关不严。等你拿着辛辛苦苦写的但肯定存在种种未知缺陷的试验计划去给老师看,老师基本上就是拿鼠标的滑轮上下滑两下就说,行,没问题,做吧。结果,当然会有种种问题,能补的还好,不能补的就只能忍了,自己承担后果。由于植物生长周期非常长,所以我的东西是出的非常的慢,而且非常的少。
再说说研究生上课的事。入学后,各种课就开始了。现在不得不承认,当时真是蒙了圈了。因为B院校是奖学金制度,第一学年的奖学金由入学成绩排名决定,第二年的奖学金由第一学年的理论课成绩决定。当时除了拿奖学金没想别的,所以选课时专门选自己熟悉的科目,不熟悉的一律不选。大家也都这样,整个环境微生物系系选的都是自己擅长的微生物相关课程,而环境相关课程则无人问津。后果可想而知,一个是后期做环境相关课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二是上微生物相关课程时昏昏欲睡,因为大家各个都有较好的生物背景。加上多数老师上课的各种不着调,于是开始厌烦上课,从来没这么烦过,开始逃课,开始上课各种开小差儿。其实当时也挺痛苦的,因为没有学到新知识的成就感。当然考试前还是会突击的,由于比别人突击的猛烈些,整个学年下来,我如愿获得了特等奖学金。除了不用为学费发愁外,我觉得我什么都没学到,有种强烈的空空的感觉。
下面说“科研”的事。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说自己当时在做科研工作脸上会阵阵发烫。试验是从未入学的那个暑假开始的,由1号Boss的助手(暂且称为2号Boss)直接带我。她是比我早1年来B院校当老师的,研究刚刚起步,除了idea一切都是零。她很快就发现我比较踏实,不怕吃苦的特质了。于是刚去没几天的我就开始试验的准备工作了。因为涉及到植物方面的内容,第一步就是购置土、沙、石、盆钵和种子等。那时候天天就是做公交车到处找,因为这个实验室没人知道到哪里去买这些东西。一切购置完毕开始盆栽试验。现在想想当时真是脑袋不灵光啊,一点科研的严谨都不懂。记着一次老师问我某个物质在盆栽时加了多少,我说“一手心那么多”,把老师彻底雷倒了。当时也看了不少文献,主要是中文的,但和自己的试验结合不起来,怎么感觉都是两码事。再加上中文文献看多了有种胃满的感觉,后来文献也看的少了。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做法及想法可真stupid。代表性的有:1) 听人家说先做预实验,预实验做好了后期试验就好办了。我错把培养植物的过程当成了预实验,一批批植物培育出来,由于各种不满意,所以不测任何指标;2)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比如这个微生物我检测不出来我绝不做其他的,一定检测出来为止。结果植物不等人,蹉跎着,蹉跎着,这批苗又浪费了,时间也无情地一去不复返了;3)试验计划总是想正式文件的总纲,铺的太大,该细不细。试验计划的失败也导致了后期试验的不合理。4)最要命是当时的心理问题。这个没几个人肯承认,但我现在确定我当时及现状都有这个问题。那时总是惧怕新的东西,只要自己没接触过,内心莫名的有种恐惧,总怕自己学不会,做不成功。比如试验涉及到某些新手段,只要我没做过,我总是拖拖拉拉,拖得不能再拖了才硬着头皮去做。
整体来说,盆栽试验效果还可以,硬着头皮写了篇中文论文,被B院校的学报收录了。因为那学期有特定的事要忙(具体什么事到博士阶段剖析再介绍),毕业论文写的飞快。每天写十七八个小时,10天就完成了初稿。当然后期又经过了多次修改,最后竟然被评为了优秀毕业论文,这绝对是意料之外的。
硕士阶段总结,在科研方面付出很多,收获很少。原因之一是自己悟性不高, 之二是得到的指点不够。整个过程并不是非常快乐,困惑,迷茫,痛恨自己的时候居多。
博士生剖析阶段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