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席酉民 管理教授,《管理学家》主编,个人主页www.ymxi.com

博文

组织学习不是口号

已有 3428 次阅读 2007-8-6 13:16 |个人分类:《管理学家》主编寄语

快速多变的环境使管理问题日趋复杂,管理面临的挑战从过去的科学规划转变为及时应变以及通过能力和能动性提升、利用相机行事的方式应对复杂性,而应变和能力成就了组织学习,即只有通过组织学习才能不断增强组织的应变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于是乎,学习、学习型组织成为时尚,各类培训、领导和管理者们穿梭般的到处学习成为一道风景线!
“活到老、学到老”在知识更新速度空前的时代绝对是真理!持续学习、继续教育自然也是无容置疑的正确行为,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一位老总朋友经过一段时间飞上海、跑北京、进交大、出国考察等繁忙的学习后深有感触地告诉我,最近好像学“乱”了,同一个问题,一个地方的老师是一套说法,不知道谁说得对?没学还知道要干什么,学了后反倒不知道怎么干了!
还是这位朋友,感觉学习确实不错,且是潮流,于是为了推动公司学习,要求每个部门每月都要读本书。我问他,读什么样的书?他说,让他们自己选,只要读就行。似乎这样公司就可以变成“学习型”组织!?
我的另一位企业董事长朋友更是好学,他创业前文化程度比较低,成功后迫切感到学习的重要,于是也是全国各地跑着学习,世界各地考察学。该朋友还非常真诚,学了新东西就到企业使用,公司里新鲜事不断!
类似的学习情况还很多,这里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就是如何使组织真正成为学习型的组织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难怪提倡学习型组织的著作被命名为第五项修炼!所谓修炼,就不是简单的学习拷贝,不是权威的号召,更不是一个接一个的热潮!
我认为,管理知识,除了基本原理和高度抽象的管理科学,大部分是情景依赖式的,首先,绝不可学了就在企业尝试,企业不是试验场!其次,永远要把知识当作工具,而不能变成对自己的一种束缚,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建立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栽培自己的管理知识“大树”,当学到一种新知识或参加了一个学习班,应该清晰地知道这些知识的价值和局限,以及它们对于你培育自己的知识“大树”的作用,是增加了一叶还是一枝一叉,或是提供了枝叶生长的水分,或是给予了枝芽生长的养料,这样学了就不会感觉“乱”;第三,当然只要在公司形成学习的风气总是有好处的,但组织的学习应该是有目的的,应该围绕组织战略的实施和实际想要应对的问题展开学习,于是读什么样的书、怎样结合问题读就很值得探讨,而且这样做也会提升学习的效果,反过来会促进学习风气的形成!最后,高的学习境界是面对自己的问题,将所学的知识在自己所处的情景下结合自身的特征、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升华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效知识,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形成自己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这些知识别人也不容易模仿和学习!换句话说,真正的知识是将所学的东西结合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环境,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加工成自己企业独有的知识,这样真正学到手的知识才会成为工具,才能是企业发展的利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形成自己隐形知识、隐性知识再不断显性化的反复循环过程。
真正的组织学习最根本的是形成一种学习机制。这样不用号召和呼唤,企业也会不断自动学习和进步。这话似乎有点异想天开,实际不然,现实中就有很多企业做到了。这里仅举两例说明什么才叫真正的学习机制:
一是保洁公司的个人学习机制。保洁之所以能成为百年老店,其必然有他们成功的学习文化,例如,他们提倡每一个员工都是培训师(Every employee is a trainer),意即每个员工都有其过人之处,并要让其与大家分享其中经验和知识,这就会促成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不断提高;再如,他们在考核员工业绩时,不仅看你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更看重你在工作中创造了那些经验或工作程序(Standar process),不仅将这些经验和程序作为员工对企业的重要贡献加以考核,而且会把它加入企业的知识库,这样会不断刺激员工的学习和创造精神,
丰富企业的隐性知识;又如,他们不仅不断增加企业的知识,而且每年专门安排人员对已有程序进行评估(Process Review),不断改进或放弃,随时保证企业知识的有效性;另外,他们每年还会聘请独立咨询机构专门研究他们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以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从这些机制中我们就不难理解该企业为什么会长盛不衰!
二是海尔的组织学习机制。大家经常会惊奇地发现,理论界还在发展的新的管理概念已经在海尔使用,海尔经常创造一些自己的理论和概念,如OEC、T模式、人单和一等。是谁在给海尔出谋划策?实际上是他们内部形成的学习机制在起作用!我认为这套机制最核心的是周六主要干部参加的案例研讨会,每次,海尔的一个部门要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自己部门的情况进行案例研讨,需要回答面对企业发展本部门要做什么?理论上关于这些问题的最新成果是什么?竞争对手是怎么做的?自己的最佳做法是什么?其实现须处理好与企业其他部门那些协调关系?需要的资源和可能的难题及风险是什么?如何防范风险?等等!而且,张瑞敏经常亲自主持案例研讨会,除了各部门相互评头论足外,张总还要亲自点评。因此,要准备好案例分析,各部门要吃透企业整体发展思路,了解理论界的最新动态,掌握竞争对手的状况,清楚自己的现状和应做的事情以及最佳做法,处理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关系,可想而知,他们要作多少事前的学习和研究!这不仅是一场模拟实战,而且,各部门之间还存在着竞争。当我与海尔数位副总谈起使其最头疼的工作时,即使这样的高层管理者,仍不约而同地将准备案例研讨作为最有压力的工作之一。由此,我们会容易理解,海尔能走到今天,并不是什么高人指点,而是在张瑞敏的领导下企业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使然!
当今企业的竞争,重要的是企业学习能力的竞争;而组织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口号和领导的号召,而在于形成促使企业不断学习和创造的机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80-5596.html

上一篇:朴素原理结硕果
下一篇:“微笑曲线”及其创造性变形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5 1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