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解释现象、分析原因、阐述观点、说明研究结果的含义以及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建议。“讨论”被看作是衡量一篇论文优劣的标尺,最能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的文献量以及对某一学术问题理解的深度。“讨论”部分是我国许多作者的薄弱环节,也最能反映出我国科技论文与国际科技论文的差距。
当前我国论文“讨论”部分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简单地罗列实验数据、描述实验现象,讨论过程实际上是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叙述;2)讨论过程中重复地引用“摘要”和“引言”中的内容,没有形成作者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3)讨论过程中大量引用国内外的文献,但是缺乏对文献观点的整合和分析,没有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在综述性文章中尤甚);4)对于研究结果的评价不够客观,或者自吹自擂,或者不痛不痒,或者有意回避研究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科技论文中“讨论”和“结论”都是必须存在的,这一点和杨华生老师[1]的观点相一致。为了形成结论,作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就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支持,为什么反对。因此讨论时导出结论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以及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程度。笔者以为"讨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书写。
1)“讨论”要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论文从对实验结果、实验现象这个“特殊性”开始分析逐渐地讨论到引起这个现象的机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他人的观点进行比对或者佐证,也可以从实验结果的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到观点并进行评述。这个过程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逻辑的严谨性、知识的系统性,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坚持普遍联系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2)数据的处理尽量采用图、表、文综合的表达方式。避免罗列数据,要体现出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形成的图和表要有自明性,避免图、表、文相互重复说明同一组数据,只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图或表中具有结论性的数据即可。除了描述数据或者图中的趋势之外,尽可能地使用统计的方法在去除差异的前提下体现出对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避免出现用特殊的数据产生一般性的结论的错误。
3)讨论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可能是”。因为讨论就是一个不断求证、去伪存真的过程,对于产生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实验结果的原因,作者应该通过假设的方法去分析。但是,不能够通过“可能是”提出假设就结束,而是应该进一步的设计实验进行求证。提出假设,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设计实验验证,则是寻找实践上的可能性。如此,理论和实践相符合则说明假设的正确,反之则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4)讨论过程中要将正面的结果和负面的结果相结合。在任何一个研究当中,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是提高论文深度的前提。研究和讨论的过程就是不断排除错误的方法找到正确方法的过程。通过对比正反的实验结果可以使得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使论文更加有说服力。
5)关于文献的引用。国内的作者有的大量引用国外文献,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阅读量,甚至有大量的文献都是二次引用,连原文都没有看到。有的作者不引用或者没有系统地引用文献,要么是认为不重要,要么是没有找到,要么是故意回避以凸显自己研究的“新颖”和“价值”。有的作者虽然引用了相关文献但是并没有结合自身的研究,讨论过程中导致论文分割,使得读者无法系统深入地了解作者的研究结果。因此在引用文献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上述的三种现象。
6)对于理论性较强、需要某些数学辅助手段的论文,除非文章的目的是证明数学假设的内容,否则应避免过于详细地进行数学推演。因为,毕竟是以数学为工具而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如果有必要详述整个过程,可以采用附录的形式进行标注以供读者参阅。
7)讨论过程中应指明作者的研究潜在的局限和缺点。国内作者不喜欢谈自己研究的不足[2],似乎这样会使得自己的工作看起来有缺陷,甚至选题有问题。这也是大环境造成的,但是要尽力摒弃这种思维方式。指明局限性,不仅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更能增加文章的客观性。
“讨论”在科技论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提出了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深入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还需要每一位编辑在审稿、编辑的过程中严格地把关、认真地修改,及时将科学、合理地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最终保证形成高质量地学术论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