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如何生活得幸福美好(24)

已有 2941 次阅读 2011-12-26 12:37 |个人分类:经验交流|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幸福美好, 事业成功, 努力拼搏

如何生活得幸福美好 (24


(二十四)努力争取事业的成功

蒋继平

2011 1226


前面的两篇连载的内容谈及的是家庭。 家庭是生活的第一场所, 除了家庭,事业也是人生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 家庭和事业是相辅相成的。 事业的成败决定家庭的社会地位。 因而,人生的一大目标就是努力争取在事业上的成功。


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院士把他成功的经验归于:汗水, 知识,灵感和机遇。 我想这也是绝大多数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宝典。

袁院士的成功经验中含有四个因子, 其中的两个因子是自己的后天努力,这两个因子体现在汗水和知识上。另外两个因子是属于天意。


事业的成败得失就是一个人的命运。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一个人的命运一半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另一半是生来就决定了的, 是天意。


很明显,一个人要是天赋很好,可是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 反过来, 一个人要是在某个方面天赋不好,尽管很努力, 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要成功,必须努力和天赋相结合。


天赋其实就是生来就具有的才能。 每个人生来就具有某个方面的才能,只是体现在不同方面而己。 因而,要想获得成功,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天赋在哪个方面。


美国的高中生在最后两个学年中都会参加全国高中生的统一标准考试, 这种考试称为SAT1 SAT2. 这两个考试的成绩是决定考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 不是唯一的指标。考试中心除了给学生考试的成绩外,还会给学生分析考试的结果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这个学生的优势在哪个方面, 应该选择哪个专业。举个具体的例子。 我儿子的SAT1 的数学部分得了满分, 但是语文方面只得了790 分, 比满分少了10 分 (满分是800)。所以,考试中心认为应该选理科,而且应该在工程方面。 在这样的分析和建议下,我儿子就选择了工程专业。


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从自然界得到启发。 老鹰的特长是会飞, 但是不会钻地洞,而蛇的特长是会钻地洞,不会飞。 因而,老鹰应该尽量展翅高飞, 而不是去学钻地洞; 反过来, 蛇应该尽量学好打洞的本领, 而不是去学飞。 这里强调的是顺从天意, 天意不可违。


这里再用我本人的经历作为实例加以说明。 我高中毕业去部队当兵, 因为从小生活艰苦, 体弱多病, 在部队这种需要刚猛勇敢的地方, 很难适应。 后来又因为生病用药,引起药物过敏,导致听力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 继续在部队干下去, 一定没有前途。 因而,就早早地退伍回家了。 我想,我虽然身体素质不适合从武, 但是我天生比较聪明,可以学知识。所以,我选择了考大学这条路。 凭着天赋,我成了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民间的兔子和乌龟赛跑的故事, 说的是勤奋努力的道理。 故事清楚地说明, 光有天赋还不行, 必须努力,否则的话, 在竞争中就会败下阵来。


还是用我自己的经历作实例。 我大学毕业, 被分配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 当时水稻所要选一批大学生出国留学。 我当时的听力已经很差,要学好外语, 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与其他大学生相比,相当于乌龟与兔子赛跑。 但是, 我坚持不懈,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记词汇, 学语法。 当其他一些大学生在美丽的西湖边谈情说爱时,我在图书馆学英语。 后来在美国加州大学,面对世界各国来的研究生, 我更像乌龟与兔子赛跑一样。 我深深懂得,在天赋不如人的情况下,唯有加倍的努力,才能保持竞争力。 经过几年及其艰苦的努力,终于以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成功的果实。 这是一个听力严重受损, 在外国一流大学, 用第二语言与世界各国的高才生一决高低的竞赛。 我赢了。 因为我的同学中有40% 的未能获得博士学位。


勤奋努力是很辛苦的, 与幸福美好是背道而施的。不错,但是, 这是短期的辛苦, 这种辛苦可以换来长期的幸福。 因而,从长远的利益来说,是值得的。


简言之, 根据自己的天赋, 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方向, 努力不懈, 争取在事业上获得最大的成功。 事业的成功必定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 这是幸福生活的可靠保证。


少壮多努力, 老年享清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522175.html

上一篇:如何生活得幸福美好(23)
下一篇:如何生活得幸福美好(25)
收藏 IP: 69.247.52.*| 热度|

9 张玉秀 刘艳红 金小伟 许培扬 陈小润 吴飞鹏 曾新林 vivian623 yuyazhen012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