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个所谓的"2011版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出炉,将浙江大学排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首位,位居北大、清华之前,引发无数热议。形形色色机构推出的排行榜,让各大学想置身事外"躲清静"都难。
有位大学校长曾无奈地说,尽管不认可大学排名,但作为管理者,又不得不去关注。的确,大学排行榜让人既爱且恨:排名靠前,不仅引得社会、家长、资金青睐,更可作为学校“政绩”;排名靠后,则会在招生、社会声誉方面受到不良影响。有人甚至直言:学校办不好,但排名靠前,说明校长“很给力”;学校办得好,排名却靠后,只能说明校长“没本事”。
不管怎样,大学排行榜受到热捧,证明其有存在的必要。排行榜是公众了解一所大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去查查大学排行榜,按图索骥。如果一张排行榜足够客观公正,也可以帮助高校衡量自身实力水平,激发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促进高等教育内部良性竞争。
然而,暂且不论有些排行榜涉嫌“钱名交易”,把“座次”当成敛财工具待价而沽,严重损害了其公信力。单是这个“最直接、最简单”,就让人感觉大学排行榜似乎缺了些什么。
大学之间是否具有充分的可比性和可排名性?比如体育比赛,举重要和游泳、跳水等项目分开,举重本身还要分重量级,否则,没法比。大学是分层次的,有研究型、综合型、专科型,还有大专层次和职业技术高校层次。如果要评价大学,首先应对大学分类。将以文理学科见长的综合型高校,与近年来通过合并组建成的“巨无霸”式高校一较高下,是否合理?把综合型大学和单科类、专业类大学归到一起简单排名,让有“一技之长”的高校和“全能型高校”比拼,是否公允?把没有充分可比性和可排名性的东西生硬地进行比较,非要排出一个名次来,其公正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大学排行榜最缺的,也许是忽视了对大学精神的追求。目前,诸多大学排名体系尤其是一些简单综合的排行榜,多关注学生规模、校园面积、论文数量、院士数量等显性因素,数据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然而,那作为大学灵魂的大学精神,可以量化衡量吗?不仅如此,校园历史文化积淀、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乃至后勤服务等,恐怕都难以通过显性的数据来表达。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对学术、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坚守,对真、善、美的心灵渴求,对大学精神的始终追求,比什么排行榜都重要。在嘈杂的社会浪潮中,高校既要重视外部评价,但又不能被外部评价牵着走。
一味追逐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会使一所学校丧失“定力”,导致过分注重外延发展、忽视内涵质量的浮躁现象。毕竟,大学是教书育人和研究学问的地方,喧哗、轻浮与急功近利不属于大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