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会议及其论文集”严重缩水“了吗?
已有 5984 次阅读
2011-4-23 20:2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工程师, 科研人员, 计算机, 信息技术, 论文集
近年来,学术界对国际学术会议及其论文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最近,和高校的朋友一起聊天,也谈到此事。一个朋友所在的高校,部分教师通过每年发表较多数量的conference paper,获得了不少的科研奖励。然而,这些论文的质量却反映一般;所承载的所谓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也流程简化,评审不够规范和具体,更缺乏必要的、应有的学术交流。相当一部分的作者只在乎论文的发表,并非学术思想的传播和碰撞。致使,目前国内大陆召开的部分学术会议,被普遍认为“严重缩水“,”毫无价值“。相应地,高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科研处、学科处,也只能随即调整策略,以摒弃这些”成果“和盲目的数量,而追求高水平、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应用佳作。
国际学术会议及其所产生的论文集,应该是学术成果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学术界一直认可的重要成果,特别是笔者所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的论文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新鲜性“。有些论文虽然是作者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但足以看出作者敏锐的、创造性的ideas,为相关科研人员、工程师和管理者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与理论指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具有引领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
国内学术会议,应当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的原始动机,摒弃其他非学术性的目的。必要时,也可采取有效的策略,像IEEE,对于没有Oral/Post交流的论文,排除在IEEE数据库之外。否则,换来的只能是一摞摞的”papers“,和鱼龙混杂的国际会议平台,使得作者无法识别、学校无法认同、政府无法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477-436529.html
上一篇:
期待河南教育大发展。下一篇:
Call for Paper for JMM Special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