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jun 科学院生态中心

博文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已有 5329 次阅读 2011-3-18 14:4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农村, 垃圾, 杀虫剂, 寂静的春天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赵海军 

 

有人说不读这本书,就不能理解当前的环境问题。作为曾经学习生态的我,一直为此愧疚,今日终于得空来填补这个遗憾。可惜看得非常快,又是中译本,因此谈不上对原著有怎样的理解,只随便谈几点感受。

 

首先是对作者本人的尊敬。对环境的关心和其他事业也许不同,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耐心。很多环境问题对于普通的公众来说是难以发现的,对于关注环境的人来说其实也是如此。杀虫剂的危害不少时候是长期的、慢性的,没有积年的努力是无从得知的。同时,环境事件的特点是空间跨度大,需要坚持不懈的追索,经常还要面对异见人士的反对和攻击。书中能够收集这么多的案例,工作量是很大的。不得不说,作者作为一名女性,能够有这样的大决心和大智慧,实在是不易的,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然而这本书的成功,却也映射了当前环境工作的无奈。人类和自己的环境关系如此密切,但是天然的偏见却让我们常常无视她的存在。如果不是杀虫剂引起了人类的疾病和死亡,或许我们将不会看到蕾切尔的成功。或者说,对于更多的人类难以直接看到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事件来说,恐怕就没有下一个蕾切尔了。环境损害之于我们,就像一剂慢性毒药,影响的可能是我们的后代。然而就大多数人来说,世事纷繁,管好身前事已属不易,何况身后事。从这样的角度看来,环境问题很难摆脱危机的性质。

 

对比杀虫剂的事,让我回想起近几年走访的一些农村垃圾满沟渠的景象,非常让人担忧。我观察到,这些垃圾多数是塑料袋、包装盒之类的不易降解的东西。它们并不足以致命,甚至可能也不怎么影响健康,但是确实有碍观瞻,让农村与自然的乡村景象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大约还是使用了工业制成品的缘故。使用商品就有包装,就要丢弃,却没有城市里的垃圾处理和回收系统,因此积少成多,造成今天的后果。从生态学上讲,就是缺少了分解这样一个环节,使得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够正常的完成。

 

那么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也问了自己很长时间,期待它们对人类有害的证据?看起来像一个笑话。原则上讲,一方面应该减少垃圾的来源,比如少使用制成品,即便用的话要改用能够快速降解的包装;另一方面要想尽办法对已经产生了的垃圾进行及时的处理,比如每个村设一个垃圾清理员,负责收集并对垃圾进行集中的处理。焚烧也好,填埋也罢,总之要让垃圾进入物质循环的过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说了罢!

 

写于318日上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4100-423802.html

上一篇: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模型(持续更新)
下一篇:初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收藏 IP: 159.226.240.*| 热度|

3 毛培宏 黄富强 虞左俊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