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ixianghao 新闻存档

博文

中国海啸预警存四大短板

已有 3563 次阅读 2011-3-17 23:31 |个人分类:日本大地震|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中国, 海啸预警, 四大短板

□本报记者 李晓明
 
如果此次日本东部海域的强震海啸发生在中国,后果会怎么样?
 
3月12日下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于福江接到了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出的一道难题。
 
此时距离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26个小时,于福江和同事们发出了3次海啸预报消息、2次海啸预警。这也是中国首次发布海啸灾害预警。
 
所幸中国沿海无大碍。这期间仅仅合眼两小时的于福江坐在记者对面,回顾分秒必争的海啸警情发布过程。
 
发出中国首次海啸灾害预警
 
“日本东部海域发生7.9级地震!”11日14点左右,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收到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发来的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
 
通过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监测平台的共享数据,于福江等人迅即展开了综合研判。
 
14点20分,他们向国务院上报了值班信息,判断此次地震可能会在震源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强烈海啸,但不会对中国造成灾害性影响。这一海啸信息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
 
此后,随着震级的修正及监测数据的获取,国家海洋预报台对此次日本地震海啸的传播时间和可能对中国造成影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15时10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根据《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针对台湾地区发布了第一次海啸蓝色警报,这也是中国首次发布海啸灾害警报。
 
上述蓝色警报判断,此次日本地震产生的海啸波将于当天17时30分开始影响我国台湾省东部海区,波高为50到100厘米,有可能会给台湾东部地区造成一定影响。
 
16时40分,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了第二份海啸蓝色警报,补充预测日本地震引发的越洋海啸将于11日晚间至12日凌晨陆续影响到浙江、福建、广东、上海和江苏沿海,但波高均小于60厘米,不会给我国大陆沿岸造成灾害性影响。
 
17时41分,海啸波到达台湾东部沿海,实际观测到的海啸波小于50厘米。国家海洋预报台解除了此次海啸警报。
 
11日晚20时30分至12日凌晨4时,我国沿海地区相继观测到8~55厘米的海啸波,日本地震海啸对我国沿海的影响至此基本结束。
 
“对比分析结果,本次海啸预报结论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响应能力也不错。”经历此次海啸预警发布的实战检验,于福江基本感到满意。
 
相比于给日本造成的巨大损失,此次地震海啸在中国沿海的整个传播过程有惊无险。对此,于福江表示,主要是因为受地震断层主轴展布方向约束,此次日本地震海啸的波能主要向东南方向传播,我国大陆及台湾沿岸均不在其主传播方向上,加之沿海大陆架宽广,海啸波能快速衰减。
 
中国海啸预警与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回到刘赐贵布置的作业面前,于福江坦陈,中国海啸预警的整体水平与日、美等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我们的差距有4个方面,一是预警体系不完备,二是观测装备技术落后,三是灾情分发系统建设不到位,四是公民宣教工作滞后。”于福江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中国当前海啸预警体系并不完备。与日本整个国土责任区内设置6个海啸预警中心相比,中国只有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一个国家级海啸预警中心,各省区虽有应急办公室,在灾害降临之际,只有被动等待接收国家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在如何告知居民并作到及时有序疏散方面,组织动员能力薄弱。
 
在以往的海啸应急演习中,于福江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3点发出灾害预报,在演习这种有准备的情况下,最快也要半个小时才能通知到灾区。如果突发灾难降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灾害预报信息的发布将面临更多挑战。”
 
中国在海啸预警能力建设方面同样欠缺。
 
世界上观测海啸方面最有力的装备是海啸浮标,美国拥有40多个,而且在近10年间投入10亿美元用来建设观测、预警、卫星通讯系统。日本沿海潮位站、地震台站也十分完备,其信息通讯主要通过地下电缆传输。
 
中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部署在沿海的观测台站已经有大约120个,可以实现每分钟自动采样,能够满足分辨海啸波的功能。但是于福江透露,就体现观测能力标志性的海啸浮标而言,中国仅有1个,而且是花费1500万元从美国进口,2010年10月才装备在中国南海的。
 
1500万元相当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系统一年的运行费用,如果加上派船安装、维护以及发生的通讯费用,实际投入数字会更大。
 
但是谈起海啸预警技术,于福江自信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并不大。目前中国的数字预报模式全部基于自主开发,数据分析能力也不差。
 
“在预警这个环节,从获取数据到发出预警,个人认为目前借助太平洋海啸预警平台,可以满足中国海啸预警70%的功能,但还有30%的能力必须靠自主建设,这是国家要发挥能力的地方。”于福江表示。
 
在被称为海啸预警“最后1公里”的灾情分发系统上,相比美国和日本此次海啸预警体系的快速反应、灾情分发系统的高效运转,于福江坦言,“中国的差距相当大”。
 
日本在此次强震后,第一时间启动了海啸信息发布程序,各大电视台自动切换电视画面,滚动播发海啸警报;地震海啸发生仅5分钟,日本首相官邸就设立了官邸对策室,并在之后的内阁会议成立紧急对策部,协调指挥全国的地震和海啸灾害应对工作;沿海居民按照既定的应急手册有序撤离,核电站、新干线、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紧急关闭。
 
位于夏威夷群岛的太平洋预警中心立即分4批向53个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发布海啸预警通知。
 
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市警报长鸣,当地广播反复播发海啸预警,动员居住在沿海撤离区的居民及时撤离,当局组织大巴疏散当地居民,并开放疏散中心。地震引发的海啸在夏威夷掀起2米多高的大浪,并且冲入一家饭店大厅,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
 
“灾情分发如果到不了政府和老百姓手里,前面的一切工作等于零。”于福江表示。
 
据悉,中国目前并无法律规定在灾情降临时电视台必须随时切断既定节目滚动播发警报,相反,每年国家海洋预报相关灾情信息在中央电视台发布还需要自掏一笔不少的“占频费”,同时灾情的短信群发系统每年也要向移动运营商支付十几万的短信费。
 
此前于福江曾经动过一个念头:随着全球华人越来越多,能否把中国的海洋预报范围从中国沿海扩展到全球,通过央视国际频道发布,让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能用上这项服务。但现实让他不得不打消了这个主意。
 
于福江表示,在防灾减灾这样关乎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公益事业上,国家应该统筹考虑有哪些公共资源可以用在这“最后一公里”。
 
同样,关于灾害的公民科普教育滞后,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相关教育的缺失,让于福江感到十分不安。
 
“即使解决了‘最后一公里’,每个个体尤其是青少年不会应急处理也没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最不能让人接受的,但恰恰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于福江说。
 
海啸总体上发生的概率很低,人们往往遗忘。于福江提醒,1781年中国台湾也曾有过死亡4万人的海啸灾难事故。不能因为发生少就以为没事,缺乏风险忧患意识,只有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才去投钱“补牢”。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每两年会组织一次海啸预警演习。于福江说:“对于海啸这样小概率事件,如果再不演习就完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099-423617.html

上一篇:福岛不会成为第二个切尔诺贝利
下一篇:日本核泄漏事故日知录(0311)
收藏 IP: 180.77.82.*| 热度|

1 李小文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