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原野上 播撒梦想的种子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adnet 猫眼看网路: 你上网了吗? 钟送黄昏鸡报晓 忙处人多闲处少

博文

猫眼看网络 地震预报真相(14) 地震“预报”学术评价

已有 5708 次阅读 2011-3-13 23:34 |个人分类:地震探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地震预报,谁来评价?

已有 833 次阅读 2009-5-11 21:2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地震“预报”学术评价 
 
编前语:
 
学术评议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地震预报这一问题,接受本刊邀请的诸多科学家都表示“非常有压力”。
 
但既然是发表在正式学术刊物上的文章,至少就应该接受同行的检验。如果连这点都不存在的话,所谓的科学的公正性又如何体现?本刊选出了22篇支撑“地震预测术”的研究论文(其中一部分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如参考资料所列。以下所载是对这些论文的评议意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姚振兴:
 
对 于几篇文章(7、15、17、20),我认为,地震预测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通过气象能达到预测的目的,基本上是不行的。但是,我经常见他们报到地震 局。地震预报要有完整的三要素,他们基本都是马后炮的做法,不可能真正预测准确,他们预测的位置和时间都相差很多。对于我来说,不相信他们作的这些事情。 他们声称预测了唐山地震等,都是似是而非的,实际并不是他们预测了什么。震级相差一个级别,破坏程度要差一个数量级,精确预测是很难的。依靠月亮等天体的 引力的一些东西作为预报依据也基本不可能,因为月亮是对整个地球的,并非对应地球的某个点发生作用。地震预测到目前还是没有解决的难题。
 
天 气预报会通过测量、方程计算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来,但地震到底要测量哪些量都不清楚,对于一些前兆和地震到底是什么关系也不清楚,无法预测。天气因 素,如旱涝和地震的关系基本不大。对于他们的论证逻辑,我不太欣赏,因为地震毕竟是一个物理过程和地质过程,而他们的东西太玄乎。对于他们提到的东方科 学,我认为所有科学都是一样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志峰:
 
已经读过这些文章(15、17、18、21),这个仅仅是通过现象提出的假说吧。就统计上而言,灾害少,地震也少,缺乏大样本量的统计。目前整个地震的预测都没有过关,而造成地震的真正的原因不是很清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倪四道:
 
已 看过这些文章(1、11、13、14),地震预测问题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固体潮伴随的应力变化而触发地震的研究一直有争议,正反观点都有,目 前没有确定的结论。固体潮触发地震的结论具有统计学的基础,但是固体潮与地震发生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似乎只比50%大了一些。基于前震的地震预测是地震学 界认可的指标,但是前震有广义及狭义两种。狭义的前震(离主震非常近的、机制类似的前震)对于地震预测效果较好。其它的地震预测指标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无法发表意见。地震不能预报这个断言,我不认可。科学的发展,会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地震孕震过程。当我们理解了孕震过程后,我们才能知道地震是否能预报。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李国平:
 
这 组文章(15、17、18、20)论文格式还算较规范,但比较单薄,不够系统、详实。对天文、地质构造、地震带方面的论证比较好,起码有一些定量的分析, 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可信度;但对与气象灾害的关系、物理机理则分析得很不够,推测、牵强的成分很重,有一些关于气象学中天气系统和大气环流系统的论述不够严 谨、专业。
 
建 议根据地震——气象系统现有观测资料开展一些客观、定量的统计研究,还要分析系统在空间尺度上的关系(如龙卷风是中小尺度,西太副高是行星尺度),并且对 于提出的地震——气象灾害之间的关联以及预测,进行全面客观的检验、评分,不能只讲预测成功的例子;应给出一段时间内,应用某种方法得出的完整的预测准确 率(包括空报、漏报)。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
 
冯 向东、魏东平的“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相关性统计分析”,该文对天体对地球的作用,以及统计分析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考虑地震本身的 情况,因此,虽然样本量很大,但结论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国内外一些研究都采用类似方法,却得到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无关的结论。建议参考 Cochran等人的方法对地震进行分类及量化分析。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笼统将所有东西放在一起,是得不到有用的结果的。
 
李勇的“太阳系天体位置、固体潮与地震预测”存在如下问题:太阳系中各天体对地球的作用是通过固体潮的作用反映出来的,月亮和太阳作用占的比例非常大。
 
因此,天体的作用最好是通过固体潮来表征,而不是用位置,后者突出了其它天体的作用。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是北京一个较小区域,地震类型也有差别,也应分别考虑。最后是天体作用是个外因,对地震发生时间有一定作用,但与发生多大地震本质上没有多大关系。
 
任 振球等人的“大地震临震预测的研究进展”是将很多东西放在了一起。首先,天体(包括月亮)对地震的作用有很多研究成果,对预测发震时间是有用的,但地震是 否在这个时间发生取决于地震所在地区的介质是否已接近破裂,仅有这个因素是无法作地震预测的,最简单的,每个月均有一次最大、最小值。而地震接近发生时, 震源区会出现一定异常,包括地应力突跳、地电和地磁异常、卫星红外异常、重力高频脉冲等在一些地震前能够观测到,也是目前地震预测使用的方法。
 
现在主要问题是每次地震前表现形式并不一样,即不是一一对应。地震前有一些慢破裂现象,目前已有所观测,但有待深入研究。这可能是产生上述前兆现象的原因,但是否可产生传播距离很远的次声波异常,并没有公认,但也不要否认。
 
不过,利用虎皮鹦鹉跳跃次数报地震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不可否认,某些动物可能对一些频段的波比较敏感,但动物本身一些其它行为的排除是很难的。上述的一些仪器观测在实际工作中也在做,但综合起来达到40%的成功率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
 
1.任振球,李均之,曾小苹:《大地震临震预测的研究进展》,地学前缘,2001年第2期。
 
2.任振球:《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触发因子的发现及其物理研究方案》,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第12期。
 
3.任振球:《走中西两种文化优势融合道路争取实现地震预报的突破性进展》,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5期。
 
4.任振球:《用天地耦合方法预测重大自然灾害》,科学决策,2008年第4期。
 
5.任振球,孙丽娟:《从科学观反思汶川特大地震的深层次教训》,前沿科学,2009年第1期。
 
6.龙小霞,延军平,孙虎,王祖正:《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灾害学,2006年第3期。
 
7.徐道一,王明太,耿庆国,汪纬林:《翁文波院士的信息预测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及其意义》,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第4期。
 
8.杨杰,李爱群:《之质疑》,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9.高伟,许绍燮,刘蒲雄,彭克银:《地震与太阳、月亮位置的关系(一)——强震孕育区广义前震序列的某些时间特征》,地震学报,1996年第1期。
 
10.高伟,许绍燮,刘蒲雄,彭克银:《地震与太阳、月亮位置的关系(二)——强震孕育区广义前震序列的某些时间特征》,地震学报,1996年第3期。
 
11.E. S. Cochran, J. E. Vidale, S. Tanaka;朱大庆、邹本良译:《地球潮汐能够触发浅源逆冲断层地震》,世界地震译丛,2006年第2期。
 
12.冯向东、魏东平:《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相关性统计分析》,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第5期。
 
13.李勇:《太阳系天体位置、固体潮与地震预测》,中国科学G辑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5年第3期。
 
14.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郭安宁:《固体潮与矿井坍塌事故》,内陆地震,2004年第4期。
 
15.郭增建、荣代潞:《从地气耦合讨论某些天灾预测问题》,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4期。
 
16.郭增建:《地球系统科学提出前我国科学界的某些思维》,灾害学,2005年第1期。
 
17.郭增建,郭安红,张颖:《孟加拉特大风暴潮与滇缅地区大震的关系》,灾害学,2007年第3期。
 
18.郭增建:《我国天灾预测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第40卷增刊。
 
19.郭增建:《穴位论与地球物理灾害链》,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第4期。
 
20.郭增建、秦保燕、郭安宁:《灾害互斥链研究》,灾害学,2006年第3期。
 
21.高建国、王涌泉、郭增建等:《印尼苏门答腊三次大地震与中国珠江洪水关系的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第4期。
 
22.门可佩、高建国:《重大灾害链及其防御》,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第1期。
 
 
评论 (2 个评论)
IP: 60.247.1.*   举报
[2][游客]任振球  2009-5-22 06:34
依靠不会预报地震的“专家、权威”来评判地震预测成果的是非,只能陷入谬误的泥坑!
检验科学真理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科学实验!
其他的种种“标准”一旦与科学实践发生矛盾,都应服从实践检验。
这是衡量新物理规律发现的普通常识。
所谓“同行评议”,却往往成为科学发展的最大阻力。难道国内学术界这种“学霸”还少吗?!
 
举报
[1]dongping2009  2009-5-11 21:29
冯向东、魏东平的“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相关性统计分析”,
该文对天体对地球的作用,以及统计分析上做了大量工作。
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考虑地震本身的情况,因此,虽然样本量很大,但结论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国内外一些研究都采用类似方法,却得到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无关的结论。
建议参考 Cochran等人的方法对地震进行分类及量化分析。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笼统将所有东西放在一起,是得不到有用的结果的。
---------------------
将本人与我学生的这篇论文,放在这里进行评价,还是值得商榷的,不知道是那位“高人”选中了我们的这篇文章。严格来讲,我们的这篇文章是关于地震活动性方面的一个统计研究,没有谈论多少与地震预测有关的内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395-422098.html

上一篇:猫眼看网络 地震预报真相(12) 孙士鋐: 曾经的首席预报员
下一篇:猫眼看网络 地震预报真相(15) 邸利会:“预报”何来?
收藏 IP: 117.136.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