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所青联成立三年了,没搞过什么活动,我这个主席是不称职的。近期要搞一个研究所青联的活动,主题就是青年人的发展路线问题。为什么要谈这个主题呢?似乎青年人的发展是个老题目,但是现在谈青年人的发展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我们国家文革的人才断层于几年前基本上补上了(不管是能力如何,起码位置都更新了),这一波职称晋升大潮过去了,留给后面的年轻人的机会看似很多,但是头上有一层玻璃天花板。这是因为前面上去的人都很年轻,15年之内退休的人很少,因此,留给年轻人的机会就很少,起码要提正高级是比较困难的,毕竟位置有限。本文尝试讨论一下。
首先,科学研究上努力争取较大突破。做科研么,研究还是首要的任务,如果能够在科学研究上有较大的突破,所谓的政策限制是可以突破的,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但也不是没有机会。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如下两点:一、瞄准方向,扎实工作,二、敢于思考。
第一条讲的是,尽管我们国家这些年有了较大的进步,可是在工业界依然没有解决很多核心问题,在核心部件,核心软件,核心机械,核心材料等领域依然是很落后的。只要戒骄戒躁,作出核心贡献的机会依然很大。在上述这些核心问题上,虽然115和125会有一些课题部署,但是历史经验会告诉我们,那仅仅只是开始,后续的一波研究才是真正要产出的时候,也就是说,10年后能够解决核心技术国产化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而这个十年正是年轻科研人的大好时光。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在这些核心技术领域作出自己突出的贡献。
第二条讲的是,不要过度跟着很热门的课题跑。历史经验也同样证明,热门的课题往往就是快要过气的课题。抓住有机会的(要考验眼光)冷门课题,积累几年,很快就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这几年都需要能够冷静下来,仔细的思考。
其次,主动投入产业化。中国科研和产业脱节的毛病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一大批人投入到产业经济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数至少要在1:3甚至更高的比例上。我们不能都挤在狭窄的基础研究上,在工业应用研究中有更广阔的天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强国。围绕制造业,我们可以做很多重要的工作,有了这些工作,不愁没有金钱和地位。
复次,主动拥抱传统产业。中国的传统产业占经济的比例依然非常大,在这里面,信息化的工作远远没有完善。很多学科领域都可以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机会更大。关键要求我们能够做到跨学科合作,勇敢地走出去。
再次,敢于向中国特色的课题挑战。中国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独有的。也有特色的机会。中医中药等领域是非常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投入力量。中国目前面临的是发展问题,是可持续问题,还不是娱乐问题。少研究一点娱乐问题,多研究一点与健康,环境,安全,能源等有关的题目都是大有可为的。
最后,观念上要价值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只是强调职称地位等等,这些都是独木桥。就好比国家主席只能有一个,注定不可能人人都当。关键是寻找到合适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历史不会记住位置高的人,只会记住做过贡献的人。
匆匆忙忙的写了一点,有时间再深入思考,准备在即将到来的青联会议上讨论,也欢迎其他年轻老师建言献策,让更多的青年人能够更容易的突破发展路上的玻璃天花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