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发错了还是发早了? 精选

已有 9702 次阅读 2010-11-19 23:33 |个人分类:时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诺贝尔各个奖项不是同时公布,而是在一周内一个接一个地公布,这样就使得大家看了第一个得奖者就会主动地谈点想法,但是想法和第二个刚好相悖,就会有点尴尬。

  俺们这次对诺贝尔奖的评论很多,想一次写个够,大约写了十几篇相关评论,其中就遇到了这个尴尬。

  待2010年第一个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颁布之后,我抓紧写了第一篇关于诺贝尔奖的文章是《诺贝尔奖选择越发慎重,早发表晚评价更加强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9675),因为观点正确,所以很快被科学网官方认可,给了俺一个小红花。

  这篇文章引用了华罗庚先生的话,那就是成果最好“早发表晚评价”,而刚好第一个奖从发表成果到得奖用去了几十年的时间,符合这个说法。

  不过,糟糕的是,第二个物理学奖就打破了我说的这个规律,俺们很不好意思,Li Liu兄也嘲讽了俺的先入为主,说你看你,这不诺贝尔奖也给很近的成果嘛,并不是得等到成为老头。

  俺们只好又写了一篇新文章,解释俺们的这个困境,题目是《我刚说完诺贝尔奖喜欢颁给老头的话,它立刻就给了个小伙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0127)。

  而今天又看到一则新闻《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遭质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40430.shtm),提到这项得的似乎太早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质疑者且提到自己比两个得奖人早一点就对石墨烯进行了表征并得出数据,而两位诺奖得主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同年发表的那篇论文的数据是通过对石墨表征得到的,并非如公文所述来自石墨烯,而且评委会对这篇论文重要性的评价存在夸大成分,从而,质疑者认为“评委会根本没做功课”,不同意将奖颁给两人,认为奖“来得太快了点”。此外,他认为同样忽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Philip Kim作出的相关贡献,Philip Kim曾被认为应与两位诺奖得主一同获奖。

  如果这个质疑有道理的话,俺们第一篇关于诺贝尔奖的文章还是很正确的。

  科学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爆发式的,和20世纪初时的情形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评价结果更应该慎重,宁肯晚而不要早。如果是诺贝尔奖给了一个5年前的成果显得早了的话,我觉得中国的各类科技奖项应该考虑奖励10年前或者更早一点的成果。

  我自己在10年前在最后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时,觉得自己做的工作还不错,即便不能得诺贝尔弟弟管理学奖也得弄个副诺贝尔奖啥的。

  可是,10年过去,现在我已经懒得提自己当年的工作,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没有意思是这个方向太热了,而且中国人整体都在跟随老美在做跟踪工作。热闹是有的,可是总归是人家的。

  2004年开始接触应急管理,我才一下子发现自己找到了合适自己且应该会有稍微大点创新的一个方向,所以,专心致志地做了6年时间,而博士论文做完就完了,随后也没有什么兴趣继续扩展它,一共也就3年多的时间罢了。

  不过,如果真有机会在2001年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主体去申请个什么什么奖项,我觉得自己还是很自信且很乐意的,而今天的自己再看昨天的自己,发现留下的只有可笑。

  也所以,俺们觉得,评奖真的需要早发表晚评价,即便你自己脱离了原来的研究方向,但是人家授奖人觉得那工作值得发个奖,也可以做。只是,更多的情形则是自己早就淡忘了那昨日的研究,而别人,更是根本不会记起。

  201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如果说发错了,我觉得我这个门外汉肯定不敢做这样的断言,但是我敢说大概还是发得有点早了,如果再过5-10年来看它,或者会发现有人做了更加本质性原创性的工作而更有得奖资格,或者觉得这俩人和后续工作加在一起才更有得奖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我评价过高的问题,诺贝尔科学奖已经避免了个人申请这个尴尬,以免出现王婆卖瓜的局面,但是因为时间匆促还是使评判人难以作出历史性的正确选择。我们中国这种以自我申请为主的奖励自然也就会出现三聚氰胺奶粉得奖的窘境了。

  总之,早发表,晚评价,没错的。在成果出现的10年后,在中国则最好是20年后再去申请奖项,是值得考虑的一个做法。



诺贝尔情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85572.html

上一篇:我国的应急队伍确实应以消防队伍为主体组建
下一篇:月光族的幸福生活和悲惨遭遇
收藏 IP: .*| 热度|

13 鲍得海 印大中 赵明 毛培宏 傅云义 陈苏华 熊李虎 吕喆 迟菲 何金华 李学宽 张骥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