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感恩?
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新生开学典礼上代表教师发言时,讲到研究生要“要学会感恩。在当今社会中,感恩教育显得愈发重要。我们需要记住和感谢的人和事都很多。需要感谢我们的父母,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在我们成长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任何一个人。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记了感恩。大家要学会感恩。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一个不会感恩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博文: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研究生呢?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571)
没有想到这篇很不成熟的发言稿引起了许多读者朋友们的兴趣,我更没有意料到的是绝大多数的评论都是关注“感恩教育”。尽管物我尽力作了回复,坚持我的观点。但由于没有进行相关的社会学调查,也没有对人类教育和成长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尽管自己骨子里受父母教育的烙印已经无法改变,但叙述起来总是感觉模糊,无法表达清楚。引申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是否还需要感恩的心?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心怀感恩之心。记得很小的时候,大概6、7岁的年龄吧,父母买了两只鹅,我来负责放养。每天我的任务就是将那两只鹅赶出家门,赶到村头的草地上,让它们吃饱,然后再将它们赶到池塘里,让他们喝水洗澡。后来,又有一家的几只鹅委托我放养。要知道鹅也不是很听话的,一会儿跑到别人家的鹅群里去了,一会儿又跟其它鹅打架了,我只好拿着一根树枝子,跑前跑后的,一天下来,脸被流淌的汗水刷成了小花脸。秋天的时候,那一家给我们家送来了自己家里树上的黄黄的柿子。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父母告诉我这些柿子是人家“谢谢你帮他们放养鹅”。由于是我记忆中我获得的第一份奖赏,这件事也让我对那家人家心存感谢至今。
后来我离开家乡求学工作,少时的朋友同学到我家里看望我的父亲。回家时,父亲也是多次提到让我务必记着要谢谢我的那些朋友。有几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县城的同学去看望我姐姐,姐姐来电话也让我抽时间给我的朋友打个电话,谢谢他们。
当我父亲过世,一人浪迹天涯的时候,好友千里寄来贝多芬的磁带“命运交响曲”,听着那坚强的钢琴曲,也是一生难忘朋友之情。当我基金答辩失利,同事一个温暖的目光,重重的握握手,热流至今感觉得到,一封mail告诉我“风物长宜放眼量”,让我感动至今。
我同学的母亲历尽艰辛将几个孩子抚养成人,晚年享受幸福生活。一次我说:“大娘啊,(他们)真的谢谢您的养育之恩啊,在困难时期,多么不容易啊。” 大娘眼含泪花,拉着我的手说:“德华啊,我得谢谢他们啊,也谢谢新社会,我赶上了好时候,过上了好日子,知足啊。”
我的同事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出野外,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女儿。女儿从小培养了韧性和自强的性格,学习成绩从不让父母担心,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香港一所大学录取,获得全额资助。妈妈经常特别自豪地说“我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出色的女儿。我真的非常感谢女儿。”那种自豪,你会受到感染。
汶川地震夺去了8万多人的生命。那些被子弟兵从废墟里抢救出来的幸存者,那发自心底里的“谢谢”,应该不是强迫的。那些获救的生命心里是不会不心存感激的。看看唐山救援队是怎么说的吧:当年全国人民帮助我们重建家园,今天我们应该伸出救援之手。那些为了他人的生存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们,我们不应该感谢他们吗?
烈火中获救的孩子,洪水中获救的老人,失而复得钱财的失主,从虎口获救的被拐少女,受助重返校园的孩子,受助完成学业的贫困大学生,受骨髓志愿者捐助获得重生的幸运者… … 心里不存感激之情吗?
研究生写学位论文最后有个项目是“致谢”,这已经是一个固定格式。感谢陪伴你走过这几年奋斗历程的伴侣、孩子和父母,感谢给你鼓励和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发表论文时也有致谢内容,感谢同行阅读初稿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提供实验材料的人员和部门,感谢提供实验仪器设备的单位,感谢提供基金资助的单位和部门,感谢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做学术报告时,也需要感谢一起完成实验的同事和合作者。
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一个好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心存感激,可以籍慰自己的心灵。感恩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灵所需,但感恩决不是一种心理强迫。“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谢谢您”, “不谢,应该的。” 在人家可做可不做时,您也觉得是“应该”的吗?
(说明:本文不是区分“感恩”和“感谢”的区别,对于一种涵养和品行,应该是一样的。
另:我的理解,“感恩”和“感谢”是心理感受程度不同,重了就有“恩”了。但是“生理学”应该是一样的。“大感谢”就是“感恩”,“小感谢”就是一般的“感谢”了。)
(王德华 2008.9.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