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农业技术问题实录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jm9518 记录当前农业生产上发生的问题及相应的解释或解决方案

博文

带赤霉病麦种注意用药处理 精选

已有 8032 次阅读 2010-9-16 10:35 |个人分类:植保问题|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小麦, 赤霉病, 种子处理

上年度小麦赤霉病发生重,种子带菌容易引起苗枯

盱眙县一农资销售商来电话说,上年度他供种由农户繁殖了数百万斤烟农19种子,前一段时间他简单地做了一下发芽试验,麦种3天发芽率在90%以上,但绝大部分种子上长出了一层白霉。他问,麦种为什么会长霉,这些种子能不能作种用。据了解,今年当地赤霉病发生重,上述烟农19繁种田赤霉病发生也较重,种子清选时清除了大量发红的赤霉病瘪粒。做种子发芽试验时只是简单地将100粒种子压在两块砖之间,放入盛有浅水层(水深3厘米左右,不淹第一块砖)的盆中。先后做过两次试验,都发生种子长白霉现象。

种子可能带赤霉病菌

从反映的情况看,上述麦种很可能带有大量的赤霉病孢子,在发芽试验期由于湿度较大、温度较高,病孢子迅速萌发,长出菌丝,形成霉层。进一步观察,随着菌丝生长发育,如果霉层颜色逐渐发红,可以基本断定麦种上长霉由种子带赤霉病菌引起。如果要确诊,可以到当地植保部门镜检。

带菌种子可以利用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被害小穗颖壳的合缝处常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小麦赤霉病是比较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或多雾天气容易发病,否则不容易发病。在江苏、安徽等广大麦区,田间赤霉病菌源数量大,菌源不是赤霉病发生的限制因素。播种带赤霉病菌的麦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田间菌源数量,但并不是赤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受生育期推迟、麦收前后遇阴雨天气等影响,今年江苏、安徽等地小麦繁种数量减少、种子质量下降,特别是适合沿淮等地种植的一些白皮麦品种,赤霉病发生较重,种子产量更少,导致秋播小麦用种供应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上可以考虑使用带赤霉病种子。商品麦供应不足时,农户可以考虑使用自繁麦种。

种子处理预防苗枯

使用带赤霉病菌麦种时,应事先检查其发芽率。今年小麦生育期推迟,很多田块小麦因急于腾茬等原因而抢收,种子灌浆不充实;赤霉病发生较重的田块,小麦穗轴受赤霉病危害后变褐坏死,会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早枯,灌浆不足。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终影响成苗。普通农户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检测方法,大致测定麦种发芽率,一般要求3天内发芽率达80%以上。种子发芽率较低时,应考虑相应增加播种量,或者不予使用。

种子带赤霉病菌,容易形成苗枯。带菌种子播种后,病孢子萌发侵入幼苗,会使根鞘及芽鞘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未出土即死亡。特别是在播种后温度较高、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赤霉病更容易发生和危害,加重死苗。生产上应注意用药进行种子处理,杀灭麦种上的病菌。

土壤带菌量大时,麦苗茎基部易受害,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今年,江苏、安徽等省除沿淮地区赤霉病发生严重外,其他地区赤霉病发生也比较严重,田间菌源充足。特别是我省很多地方麦草还田面积大,麦草腐烂不良的田块,到小麦生长季节土壤带菌数量往往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受赤霉病危害发生茎基部腐烂的威胁。通过种子处理和苗期用药预防,有利于减轻危害。

用多菌灵进行种子处理,是预防赤霉病危害造成小麦芽腐和苗枯经济有效的措施。可以按每100公斤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加水喷拌麦种。另外还可以使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这类药剂杀菌谱广,不仅对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还能兼防苗期纹枯病,对腥黑穗病、散黑穗病、根腐病等病害也有良好防效。近年来我省各地小麦纹枯病发生较重,沿淮、沿海地区一些地方小麦根腐病、散黑穗病发生较重,沿江苏南等地多个县市发现在腥黑穗病发生。这些地区可以优先使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另外可以在春季结合防治纹枯病,使用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等药兼防赤霉病引起的茎基部腐烂。(水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170-363574.html

上一篇:水稻灌浆初期倒伏不宜扎把扶理
下一篇:水稻后期防治病虫害早晚施药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