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gennian 生态旅游、旅游市场、旅游运行、危机管理

博文

我国历史时期森林破坏与经济的损失

已有 6294 次阅读 2010-8-28 22:4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 经济损失, 森林破坏

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博主说明:本文写于10年前,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今转录在这里,针对中国生态变化问题交流思想。

                              一
 
在元古时代,青藏高原尚未隆起,中国大陆与印度大陆之间隔着特提斯海,我国西部与东部、北方与南方一样,都有着近乎同样的湿润气候。在新生代,由于喜马拉雅运动使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潮湿的空气进入中国西部和北方。而青藏高原的隆起至今仍在继续,使中国西部和北部干旱化程度加快。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森林逐渐减少,陆地给季风补充的水汽也随之减少,这是西北、乃至华北干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的隆起非人力所能控制,气候干旱化导致森林退化也属自然环境变迁之列。然而,森林的过度砍伐和加速衰减则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是人可以有所作为而未所为之事。如果我们能对森林减少带来的生态恶化及经济损失有足够认识和估计,便有可能下定决心拿出更大力量去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因为,知道森林减少之害也就知道了造林之利,不过要准确估计森林减少量与经济损失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做些粗略的估计。计量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通常用干燥度来表示。一般来说,干燥度<1.0为湿润、1.0~1.49为半湿润、1.5~3.49为半干旱、≥3.5为干旱。依此计算我国大陆有5个干旱及半干旱区,即蒙甘区、北疆区、南疆区、柴达木区和藏北区,其面积占国土面积50%。干旱及半干旱区并非不降水,然而随着气候的日趋干旱化,一些湖泊因蒸发量大于降水补给,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水逐渐减少、干涸;缺少植被保护和涵养,土壤介质水及浅层地下潜水也因蒸发而减少,自然景观和土地日趋沙漠化;随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减少,空气湿度降低、干燥度升高,植被逐渐稀疏并向荒漠植被演化。  

                             二  
 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具有比较高明的狩猎技术(称为渔猎时代),那时如对野兽实行火攻,必将波及森林;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发明农业、制陶、建筑等技术,又不得不以破坏森林为代价发展农耕、建筑家园。我们如能估计新石器时代的森林面积,与现在的森林面积做比较,便能知道五千年文明史一共减少了多少森林。要估计新石器时代森林面积有很大的困难,考古发现的孢粉资料只能告诉我们,在发掘地点曾生长过什么植物,或者根据现代各地的温度和降雨量等条件适合林草生长的地方,都被认为在古代有森林草原分布,但古今气候可能有较大变化,现在某地不宜造林,而在古代却可能有林木生长。   
 历史地理学估计过去森林分布的方法是这样的:①林业部门规划的林业用地假设在古代都有森林分布,它包括了现代的林地及宜林荒地;②假设现代的宜农耕地在古代均为森林,可按现在耕地面积匡算古代林地;③现在的城乡建筑用地,包括城市、村落、房屋和道路,在古代都为森林草场占有。依此三项合计,估计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我国有各种林地4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现在国土面积的43%,这可看作是对我国古代森林面积的粗略估计。此数可能有偏高一面,因为现在的耕地和建筑用地,有一部分在古代是草原;但也有偏低的一面,古代华北和西北比现在湿润,现在林业部门认为不宜林的一些荒山荒地,在古代可能也有森林分布。 据1988年全国森林调查显示,我国现有森林面积为124.6万平方千米,与古代森林面积比较,大约减少了289.3万平方千米。不过森林减少中有一部分是为了民族生存发展、创造华夏文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能一概视之为人为破坏;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祖先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森林保护政策,将有近143万平方千米宜林荒山荒地上的森林有可能保存下来。为了合理地估计森林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妨以143万平千米尚可保存而不幸损失的森林为准。   

                                三  
 森林破坏能够带来哪些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已有一些认识,如森林破坏引起水源减少、土地荒漠化、表土流失、水库淤积、水旱灾害加剧等。然而,如何估计其经济损失的大小,目前尚有许多不确定性,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准,143万平方千米森林的经济损失粗略估价如下:   
 水资源损失:森林减少导致水源含蓄能力降低,地表蒸发的水汽减少、当地降雨也会减少;上风向地区森林减少,输送到下风向地区水汽减少,也会导致下风地区降雨减少。据粗略匡算一下,损失143万平方千米森林,相当于年降雨量减少约6141亿立方米。假设平均径流率0.44,损失水资源约2700亿立方米,每吨水价按0.30元计,水资源损失810亿元。   
 木材损失:按我国北方生物气候条件估计,每平方千米每年产木材或薪材56立方米,143万平方千米森林每年生产木材1.3亿立方米、薪柴0.68亿立方米,按1988年活立木计价每方97元,约损失194亿元。   荒漠化损失:土地荒漠化指本来不是荒漠、因人类活动变成荒漠的土地。全国约有17.60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和15.80万平方千米潜在荒漠化土地,按粮食生产损失估计,每年经济损失最少188亿元。   
 土壤侵蚀:每年土壤流失约50亿吨,假设其中半数系森林破坏所致,设流失每吨土壤的造价成本为1元,其含氮、磷、钾平均18千克,累计损失氮、磷、钾1.35亿吨,两者合计每年损失最少410亿元。   
 水库淤塞:中国有8.4万座水库、总容积4688亿立方米,假设因森林破坏而增加的年沉降率约为0.5%,每年约损失库容积23亿立方米,每立方米造价0.31元计,估计年损失约7亿元;中国还有2848个湖泊,水面总面积为8.04万平方千米,每年因泥沙沉淀湖底升高4厘米,设湖泊容积每年损失5亿立方米,其中半数由于森林破坏,估计每年损失1亿元。   
 内河通航损失:假设因森林破坏而导致内河运输能力损失一半,以20世纪80年代货物运输量计,因运输能力降低的经济损失为41亿元。   
 水旱灾害损失: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每年成灾面积约16.3万平方千米,其中,水灾面积5.2万平方千米,旱灾面积1.1万平方千米。假设水灾面积有一半由于森林破坏,每公顷水灾财产损失以5170元计,每年损失134亿元。     
 以上七个方面的生态问题是最直接的,其经济损失的估计也是最保守的,让我们略做一统计汇总(表)。从表中可看出:仅以五千年文明史而失误损失143万平方千米的林地,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785亿元。若以12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年由森林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达149元。 表:我国森林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估计 水资源损失 木材损失 荒漠化损失 土壤侵蚀损失 水库湖泊淤塞损失 内河航运损失 水旱灾害损失 合计 810亿元 194亿元 188亿元 410亿元 8亿元 41亿元 134亿元 1785亿元   

                                
 面对上述由森林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人们可以有各种假设和猜想。假设现有宜林荒山荒地都已植树成林,每年水旱灾面积减少一半,农产品损失可减少430亿元;假设北方增雨能以同样比例增产农产品,则每年可增收286亿元,林产品价值将年增487亿元;假设牧、渔、副业增产15%,将增收543亿元;假设自来水和电增产9.9%或10亿元,第一产业共增产1761亿元;假设我国第一产业每增产1元,国民总产值可增加2.2元左右,那么国民产值将增加4140亿元,平均每人每年有345元。 1999年3月~8月黄河从开封至河口断流700千米,山东、河北、山西近年雨量减少,水资源不足,从南方长江的调水工程已如箭在弦上;2000年4月~6月,由于北方森林、草场破坏,沙尘暴12次袭击我国北方及华北地区,遮天蔽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又迫在眉睫。这两件生态灾难并非与森林破坏没有关系,已能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本文估计的森林减少及其经济损失可能偏小。因为,我们以现有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为评估基础,而古代北方气候比现在湿润,内蒙古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土地在古代可能比现在多10万平方千米,现在不宜林的土地一部分在古代是有林的。我们还未估计到因森林减少而导致二氧化碳增加、泥石流增加、可投资旅游的景点减少等损失,列举上述七项粗略估计,只是为引发更多的思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4315-357159.html

上一篇:一个“原创”的破灭及其反思
下一篇:人类知识的“电子云”模型
收藏 IP: .*| 热度|

1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