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杨学祥
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民政厅7日公布了该省洪灾损失情况。自入汛以来至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最近指出,“南涝北旱”指的是在过去50年,我国东经105度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淮河以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20年的干旱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过去的50年,长江以南降水明显增多。这就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它的形成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影响,完全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自然变化周期来说,多雨带的位置有一个6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从华北、黄淮地区向南移动,到了淮河、长江中下游,再到江南、华南,然后又会往回移动。21世纪前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位于淮河流域。按照自然变化周期,未来十年应该继续往北移动,到达淮河和黄河之间。但是现在因为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会对这种自然周期有一些干扰,所以未来二三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如何变化,现在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难题之一。现在一般认为,未来很可能北方降水增多。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到2040年,多雨带的位置重新回到北方地区。到那个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的“南旱北涝”现象。但是这仍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4】。
早在2003年,国家气候中心(NCC)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5年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北京娱乐信报》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5】。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
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25年—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1946年—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77年—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9】。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11】。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5】。
2010年5-6月,南方进入暴雨期,形成次于1998年的大洪水。7-8月降雨带北移,中国北方又面临洪涝威胁。
有专家提出,“南旱北涝”这个说法我不赞成,北方就是多一点降雨,也涝不到哪里去,因为地下空了一两千个立方了。过去是“蓄满产流”,一下雨土壤就蓄满了,变成地表径流,现在蓄不满了,即使下雨也会被吸收,土壤蓄不满,叫“超渗产流”,是超过土壤渗透能力的水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我认为“南旱北涝”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南方降雨量一两千毫米,而北方才四五百毫米,北方涝不了。应该说,有可能气候变化,南方降雨有可能会减一点,北方有可能会多一点【12】。这一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事实上,土壤渗水能力受时间的限制,对于暴雨和特大暴雨,绝大部分雨水不会渗入土壤,而是形成地表径流汇聚到江河,洪涝的产生不可避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长期干旱的地区就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参考文献
1. 甘肃舟曲遭特大泥石流灾害 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
2.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致96人死亡 近2000人失踪。
3. 刘毅非,常亦殊。吉林省因洪灾转移安置152万人 151人死亡失踪。
4. 洪涝干旱极端天气 未来可能更加频繁。华西都市。
5. 杨学祥,杨冬红。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发表于 2010-4-3 18:29:05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614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7.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8.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40亿元。http://www.sina.com.cn
9. 组图: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
10.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
11.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组图)。来源:中国新闻网
12. 周喜丰,龙涛。华北地下水超采1200亿立方米 成世界最大漏斗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