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村游民 trespassers will b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cun     在信息时代的思想雷区     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聊

博文

电脑人心 之 引言(四)AI的降生

已有 3739 次阅读 2010-7-15 13:37 |个人分类:电脑人心|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 达特茅斯会议, 图灵同志, 梅西会议

人工智能诞生至今有大约60年了。人工智能界的官方(成王败寇版)历史通常把麦卡锡(John McCarthy)、明斯基(Marvin Minsky)、西蒙(Herbert Simon,中文名‘司马贺’)、纽厄尔(Alan Newell)、香农(Claude Shannon,就是信息论祖师爷那位)等人1956年夏天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研讨会作为起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所谓“AI”是也)这一名称就是由麦卡锡在会议的准备过程中提出来的。

按照麦卡锡们当时的说法,研讨会要让10个人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AI”研究;研究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猜想,即“学习或者智能的任何其他特征的每个方面原则上都可以描述得如此精确,以至于能够造出机器来加以模拟”;会议“将要尝试去发现如何制造出使用语言、形成抽象与概念、解决目前只有人才能解决的问题并且改善自身的机器。”

这里面的细节虽然说得比较含糊,但雄心之大是不容质疑的:“学习或者智能的任何其他特征的每个方面”,“使用语言”(注意:是“使用”!)和“改善自身”的机器。

不过,如果麦卡锡因为给AI命名而可以算作它的教父的话,图灵(Alan Turing)以他在理论、实践和思想全方位的奠基工作,恐怕才是AI当之无愧的爸爸(此采侯格兰的说法)。

图灵同志不光是在1930年代就成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开山之祖。在二战中,他参与破译德国海军通讯的工作,提出密码分析机的设计,为改变北大西洋战局做出重大贡献。战后,图灵同志继续参与早期计算机的设计,并于1950年在哲学期刊《心》(Mind)上面发表《计算机制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一文,明确指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机器智能是可能的,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以自由问答的方式,把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比较加以操作化,还在文中考虑和回答了对机器智能可能性的10个反驳。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人工智能进行系统性理论思考的开端。图灵同志在文中对语言与智能、语言与思维的微妙关系表现出深刻的见地与罕见的敏感。

其实,在AI诞生的历史背景里,还有另一重大事件,这就是1946到1953期间的梅西系列会议(Macy Conferences)。这些会议由梅西基金会支持,一共开了10届,全部由神经网络研究的祖师爷麦克科洛赫(Warren McCulloch)主持。参加者里面不光有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维纳(Norbert Wiener)、香农等计算机、控制与信息领域的开山大师们,也有著名心理学家科勒(Wolfgang Kh?ler,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勒温(Kurt Lewin,社会与组织心理学的先驱)、精神病学家阿什比(W. Ross Ashby)、人类学大拿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和米德(Margaret Mead),还语言学家(如咱们中国的赵元任、机器翻译的祖师爷Bar-Hillel)、哲学家等等。真正是群星灿烂的盛会。会议的设想是要汇聚各学科的大拿,借助计算机诞生的推动,把神经科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等来个跨学科大融合。

这三段历史,当然只是实际历史的一小部分,却也反映了当年的大局:

(1)一群思想深邃的前辈,生于19-20世纪之交,正当50岁左右,年富力强。

(2)一位孤胆英雄,40岁左右,多年投身于研究、制造和使用最早的计算机,深谙这一新技术之道。

(3)一帮勇往直前的小年轻,30岁左右,从电子工程、政治学、数学等等传统学科博士毕业不久,研究生期间开始着迷起计算机来。

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就很有意思了。首先,图灵同志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身为同性恋者,在梅西会议进行得热热闹闹的当口,被迫接受雌性激素"治疗"并深陷抑郁,于1954年自杀身亡,年仅42岁。一代天骄、二战英雄,就此被万恶的旧社会给吞噬了,留下AI这个遗腹子,不能亲自把它养大了。

其次,老前辈们聚在一起,努力克制自我,勇敢面对跨学科交流的重重困难,认认真真想给计算机技术正在催生的新兴科学娃娃们(包括后来叫做“AI”的这个娃),建设一个一流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幼儿园。可是,十次会议下来,思想碰撞不少,实质交流似乎不多,论文集倒是出了6卷,幼儿园却没有建成。会议当然也有一些正面成果,比如系统思维在社会学里的传播;而且,就其组织与跨学科理想而言,梅西会议可以说更像是认知科学的源头,或者是流产了的认知科学。(这是后话,按下不表;具体参见Dupuy的《心灵的机械化:论认知科学的起源》[The Mechanization of the Mind: On the Origins of Cognitive Science]一书。)

在不能假设却又不能不让人浮想连篇的历史面前,事情后来的发展就好说了:AI就在没有父爱的抚育、没有充满祖辈智慧的幼儿园可上的情况下,由教父麦卡锡等雄心勃勃的年轻叔叔们,推上了台面。这段身世,不能说和它后来的道路没有关系。比如说,如果AI这娃娃能够由图灵同志爸爸亲自照看,它会不会更有创造性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3866-344163.html

上一篇:数字马王堆?(之二)渐渐衰老的比特
下一篇:数字马王堆?(之三 完)走入数字文化遗产的黑洞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0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