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村游民 trespassers will b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ocun     在信息时代的思想雷区     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聊

博文

数字马王堆?(之一)数字媒体的基础设施依赖性

已有 3438 次阅读 2010-7-13 11:07 |个人分类:阅读信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阅读, 数字媒体, 数字化, 基础设施, 数字文档

读大卫•李维(David M. Levy)的《卷动向前:在数字时代里理解文档》(Scrolling Forward: Making Sense of Documents in the Digital Age)。其中第八章《一点数字历史》(A Bit of Digital History)点明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一本传统图书,一旦装订完成就成为一个有自己历程的个体,人们可以手里拿着,眼睛看着,用心读着,读到一半可以揣到兜里,搁在桌上,下次拿起来再接着读。停电了,没问题,点根儿蜡烛接着读。只要有这本作为个体的书在,有这个读者在,书就可以继续看下去,而书和人之间除了需要点光,就不再需要别的了。

相比之下,所谓“听磁带”、“看影碟”就不一样了。拿起一盒磁带,是听不见声音的,摇一摇晃一晃,听到的只是哗啦哗啦的噪声而已。拿着一盘影碟盯着看,眼睛望穿了,也不会看到电影的。与传统图书的阅读不同,“听磁带”、“看影碟” 需要录音机、扬声器、影碟机、电视机等专门设备。同样,数字文档,比如电子邮件或者这篇博文,即使已经从网上下载到了本机上,也还需要李维叫做“即时制造”(“just-in-time” manufacture)的过程,才能由邮件程序或者网络浏览器以人的知觉能够接受的形式显示到屏幕上。

跟传统书本的“一次制造无限使用”相比,数字文档的“即造即用”的另一面,就是媒体对信息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等“基础设施”的巨大依赖。没有合适的网络连接、计算机、显示器等等设备,人们就没法看、没法听、没法读。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网吧的兴盛。所谓“网吧”,其实就是数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即时制造”设施的短时租赁场所。

当然,传统的阅读并非不依赖于(印刷装订技术之外的)负责“即时制造”的“基础设施”。识字的人自身,其实就是这个“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近现代兴起的义务教育,一定意义上就是负责大批量地把人塑造成“阅读基础设施”。当然,阅读的人毕竟和影碟机不同。今天的人,要成为古文字学家,可以把自己训练成当年的“阅读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而训练完成后,他们将要面对的还是可感可摸可触的古代卷牍。可是,古人也好,今人也好,无论如何训练,都不可能成为影碟机,不可能只要盯着影碟就可以看到其中的电影。

由此可知为什么iPad前景一片光明:它以传统图书那样方便的个体形式和交互方式,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各种(网络)数字媒体的“即时制造”功能于一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3866-343540.html

上一篇:另一场世界杯
下一篇:数字马王堆?(之二)渐渐衰老的比特
收藏 IP: .*| 热度|

1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