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第一次去青海湖,居然产生了这样的“杞人忧天”。
乘大巴到达青海湖是8月9日下午两点,我们在海天阁餐厅(据说是最好的)就餐后,连忙赶到湖边。举目望去,并无无边无际的感觉,立即产生了疑问:不是说比太湖大一倍还要多吗,怎么如此之小?导游的话帮我解开了谜团:“这里只是它的洱海,我们等会要乘船到对岸去,那边才是一望无际!”
原来,古代称青海湖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在布哈河三角洲前缘约20公里处有古湖堤遗址;距湖东岸25公里处的察汉城(建于汉代),原在湖滨。东西两边已分别退缩25公里和20公里,水位下降约100米。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流域内生态系统退化加剧。据监测,近50年来,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78米,水面面积减少了362.3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杭州西湖。
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1厘米的速度下降,水位下降最快的2000年,1年内下降了21厘米,以这样的速度,青海湖年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造成青海湖不断缩减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以及降雨量减少等原因,特别是在青海湖周边盲目开荒,破坏了注水河流的水源,目前青海湖50%的注水河流已经干涸。据统计,由于水源补给河流大量减少,与20年前相比,入湖水量也因此减少了60%。有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不断萎缩,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将在200年后完全消失。目前来看,由于气候暖干和全流域生态系统退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的总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当然,人类保护自然是也是保护自己。青海省省长于2008年5月26日宣布投资近16亿元,正式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湿地保护、退化草地治理、草原鼠虫害防治、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态保护林建设、退牧还草以及生态移民等工程,希望在10年内最大程度恢复青海湖原生态。但是,项目的实施能否顺利进行,还有许多与利益相瓜葛的实际问题,如生态保护林建设,至今没有看到一棵树(大巴进入青海后就见不得树木,只有绿色的草坪或沙化的土地),其他如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等,特别在“西部开发”的大旗下,人类在自我扩张和顺应自然的选择上有多少理性,还存在一个严重的认识问题。那么,青海湖水位可否回升,仍然是一个需要实践检验的事情。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324888.html
上一篇:
周末的金海湾下一篇:
快乐的国际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