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最近,同学家出了点小麻烦,我打算写点东西帮帮他们。突然想起来妻曾经为2001-2002年度深圳市五好家庭写的事迹材料——“平凡故事”,也许有所借鉴。于是,我进行了系统搜索,电脑的文档上没有,博客里也不见踪影,幸亏当年的院刊还保留着,只是需要重新录入。虽然比较麻烦,毕竟还有据可查,不幸中之大幸了。
医院推荐我们家为五好家庭,一开始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们家太平凡了,既没有突出贡献,又没有典型事迹,一家三口平平常常的生活。但仔细回想,又感光阴似箭,爱情、婚姻、家庭的神奇力量,使20年前两个互不相识的大学生连在一起,一晃就相扶走过这么多年的时光,成了一对“老夫妻”、“老医生”,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我们自己体会最深。
20年来,我们从两地分居到阖家团聚,从江城武汉来到特区深圳,无论我们在那里工作、生活,都常常受到同事、邻居、朋友们的羡慕。因为我们总能在平凡之中发现乐趣,平淡之中挖掘甜蜜。尤其是近10年,时常有年轻的同事问我,“樊老师,你们吵过架吗?”我总是坦诚地说:“吵哇。天天在一起,哪有不吵架的?!”的确,两个人从互不相识到每天在一起生活,原来的生活经历、习惯和背景都不同,肯定会有大量的碰撞、摩擦,有时是尖锐的冲突,需要不断地磨合,不断地适应,才会逐渐默契,逐渐融合。家庭和爱情就像老酒,愈陈愈醇!
以下,我想用曾经经历过的几件小事,说明我们对幸福家庭的一种理解。
关键在于心态
我的父母是大学里的教师和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和院校生活培养了我人生观中的理想化色彩。当时,我父母给我的择偶原则是:人品第一,才能第二,其他都是次要的。根据这个原则,我选择了家在农村的丈夫,当然也是丈夫主动追求的结果。
80年代初,我和分配到县城医院的丈夫结婚了。那时,人们已经懂得比较实际地生活,我们的结合在同学中引起诸多的不可理解。因为无论家庭经济状况、个人身高、长相和工作地点等等,丈夫都没有丝毫的优势。随后的婚姻生活,尤其是两地分居,带给我太多的泪水,也是对我理想主义的最早惩罚。
记得当时,看到很多城里的同学出双入对,自己的丈夫却远在下面,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丈夫心胸比较开阔,能够像大哥哥一样开导,并积极考研,展现出种种希望和期待,但现实的困难与尴尬总是隐藏在我们最初的生活之中,让人苦涩和难堪。而且,夫妻两人共同生活前,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习惯差异,还有方方面面的不适应。后来,我的父母告诉我:“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要相信自己,相信对方,不能只看眼前。”
自此以后,我开始适应现实,逐渐改变心态。我发现,心态改变了,心情也改变了。消极和积极地对待现实,结果是截然不同的。那时候,我们每个月都会相见,每三四天就有书信来往,广水到武汉的铁路收走了我们1/3的工资,我们为爱情付出了很多,却发现收获更多,那竟是一段非常值得留念的时光。
后来,丈夫读研究生回到学院,我们终于团聚了。按照习俗,我们每年都必须回乡下老家和公公、婆婆一起过年,这对城里人来说,也是相当尴尬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件乐事来做,心情就大不一样了。那些年的大年三十,我们两个都要求科室安排自己值夜班(孩子也带到值班室),然后初一一早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坐火车赶回老家过年(火车上非常清静,好像是故意让肯于付出的人享受旅行的快乐)。公公、婆婆看到我们风尘仆仆地回家拜年,总是喜得合不拢嘴,邻居们看到这一对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媳妇这么孝顺,也总是赞不绝口。每于此时,我们也就沉浸在质朴的天伦之乐中了。
多年以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不是建立在显赫的身份或丰厚的财产上,也不是建立在世俗的名利场上,甜蜜的爱情、亲密的亲情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更能愉悦人们的心灵。我们那时多受点罪、多吃点苦,和我们获得的快乐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也许,正因为有较好的心态,我们获得了较好的人缘:在家里与老人和睦相处,在单位与同事一团和气,在学校与学生同舟相济。
甜蜜来自欣赏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与所有年轻的夫妇一样,我们开始恋爱时,总是彼此甜蜜地欣赏对方,结婚后随之而来实际的婚姻生活,却恰恰象产生矛盾和培养怨恨的孵化器。
记得当年到乡下生孩子,本来就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一个在附属医院工作的女医生,因为要与丈夫团聚却去到一个镇医院生孩子,实属逼不得已。不料,丈夫什么都不会做,看他笨手笨脚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我当时是难产,因为孩子脐带绕颈,折腾了整整一天才考虑剖腹产。第二天早晨,我感到肚子饿,在那个大雪纷飞的镇子上什么都不好买,婆婆的早餐还没有送来,可丈夫拿着两个鸡蛋不知怎么办的样子实在叫人气恼。我当时伤口又痛,只好躺在病床上教他打鸡蛋,那种后悔劲真是没得说的了。
此后,我没有放弃。一方面对丈夫所做的家务,总在不断地鼓励,另一方面丈夫也非常虚心,有要求上进的决心。当看到他进步的时候,看到他听到表扬象个大男孩一样高兴的时候,我又往往产生来自内心深处的欣赏。20年过去了,丈夫现在的做饭水平比我高,还经常得到儿子的表扬。当然,我也特别喜欢丈夫的甜言蜜语,他常常说,“妻子是一所好学校,当然,丈夫也得是个好学生。”这样,我们在互相欣赏中,繁琐的家务事也能够做得有滋有味。
也许,相互欣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欣赏对方,一是争取被对方欣赏,或者从另一方面说是常存感恩之心。事实上,夫妻之间一辈子的事情,值得感激的是一大堆,值得怨恨的也是一大堆。如果我们常存感恩之心,总是念想对方的长处而相互欣赏,就是一对模范夫妻;如果我们常存抱怨之心,总是念想对方的短处而相互指责,就是一对冤家夫妻。在这方面,丈夫做得比我好,他性格开阔,为人乐观,是个懂得快乐的人;他总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弄出浪漫,在枯燥的生活中制造一些幽默。看他成天乐呵呵、傻乎乎的样子,我的心情也得到充分感染,也变得多一些情调、多几分色彩起来。
时至今天,我常常庆幸自己的选择并且坚信,乡下出身的丈夫,只要他自信、勤奋,往往后劲更大。
矛盾不能升级
结婚这么多年,我们之间虽然小争小吵经常发生,但“大吵大闹”只有一次。
那是我们刚刚从分居到团聚的日子,丈夫放寒假带儿子会老家过年,为了钱的事情我们发生了争执,又因为处理不当让矛盾升级,甚至闹到了离婚的边缘。那次“大吵”,使我们以及家长都受到了伤害,双方僵持了两个多月。丈夫也是性情中人,他正在风风火火地组织研究生活动、编书、搞课题,却一下子偃旗息鼓,萎靡不振。这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但也促使了我们的反思和进步。“争吵无好言”,我们伤害的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是与自己幸福密切相关的人。此后,我们将邓颖超提出的“互敬、互爱、互帮、互重”作为座右铭,深刻吸收教训,家庭生活走上了良性循环。
的确,生活中会遇到各种事情,夫妻之间存在性格差异、经历不同,对事物必然有不同的看法或价值取向,发生一些争执和不愉快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相互包容和体谅,当天的事情当天解决,争吵一定不能过夜,以避免矛盾的升级和扩大。老人们常说,“小夫妻吵架,床头吵,床尾和。”虽然带有玩笑的意思,却包含着家庭生活的技巧。
通过一次“大吵”到“冷战”的经历,我们获得了沉痛的教训,也总结到宝贵的经验。我们体会到,闹情绪,打冷战,最容易伤害彼此的感情。我们曾经读到《读者》的一篇文章——“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双方感触颇深:自以为是,“据理力争”,往往是家庭生活之大忌。不少家庭的破裂,所谓的性格不合,问题往往出在小事情上,往往因为“较真”,互不相让,以至于“从量变到质变”,最后不可收拾。多年来,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如果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不出几小时,总会有一人主动讲话,或作个动作表示和解,另一方则心领神会,顺梯子下台。当然,这时候多半丈夫更加主动些,我也会积极回应的。因此,最亲密的“敌人”也就变成了最亲密的伙伴,家庭也就成为避风的港湾。
注重事业进步
家庭生活的幸福,不能离开双方在工作和事业上的进步。这么多年来,我们基本上都能够以工作为重,生活享受上低标准,这也形成了我们“消费不足,收入有余”的家庭经济格局,以及在工作与学习中寻找乐趣的行为方式。我们感觉到,吃喝玩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获取知识和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才是持续愉悦和快慰的源泉。就家庭而言,夫妻之间以不同的方式为家庭做奉献,没有必要互相攀比或指责“谁做得多,谁做得少”,因为奉献本身就包含着快乐。的确,作为妻子和母亲,我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孩子辅导,与老师联系等等,但是家里的大事、出力的事,还是丈夫操劳的多。虽然没有明确分工,长期的合作形成了无形中的默契。
记得10年前,我刚刚从广州学习了一年英语刚刚回到医院(当时在武汉),学院教务处就安排我给几个外国留学生讲授《中医诊断学》(英语),开始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等到备课时发现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大量不规范的中医药术语和表达的困难,加上我还有临床工作。这期间,丈夫和婆婆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孩子的教育,让我专心备课。离上课还有两天时,我终于病倒了,头疼、发烧,人软绵绵的,我又想打退堂鼓了。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晚上,我刚刚说出担心完不成任务,想请人代替时,他突然大发雷霆:“到这个时候了,还谈什么呢?就是个‘屎’,你也得把它吞下去!”看到他怒发冲冠的样子,我立即“怕”了。后来,我终于完成了70多个学时的教学任务,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个新的突破。
事后,我体会到:人生有很多坎,爬坎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如果我们战胜了自己,就会赢得一片新的天空;如果我们退缩,就会失去机会。从那以后,我陆续为瑞士、法国、美国、韩国等一些国家的留学生讲过中医内科和中医诊断,普遍受到好评。1994年,在晋升副主任医师时,我们的老主任向评委们介绍情况时,说我不仅能用中文教学,用英文讲中医课也很棒,得到了大家的赞许,从而以全票获得通过。
只有工作和事业上的不断进步,才能给家庭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朝气。这么多年来,我和丈夫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比如丈夫,他从一个县第二医院的中医师,到省级医院的肝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破格晋升主任医师,兼任了十几个国家、省市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的理事、委员,以及副主任委员,承担了十几项国家和省市级课题,发表了120多篇文章,主编和参加编写了20多部医学著作,指导了十几名研究生。事业和工作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带给我们数不清的喜悦和欢乐。事业进步了,人生丰富了,家庭也就幸福快乐了。
最后,我对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颇不赞同。我认为,幸福的家庭也是个性化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幸福。我们绝对不是标准模式,大家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追求,因此必然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幸福模式。不过我们坚信一点:只要虔诚追求,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幸福的家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288215.html
上一篇:
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下一篇:
澳洲纪行(二):澳大利亚的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