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为何不见原创国产科研仪器? 精选

已有 24896 次阅读 2010-1-11 03:22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仪器是科研所必需的工具,它们不仅仅是把操作程序自动化,有些实验更是非仪器不可的。国内科研经费的一大部分都用来买国外高档仪器了。比如,一台454高通量测序仪就五十万美金。类似昂贵的仪器遍地都是。可是为什么中国很少有独创的生物技术仪器?

做仪器首先要有需求。比如很简单的电泳仪,如果没有人想到用电泳方法分离带电大分子,就不会有这个仪器的诞生。研发工具的需求来源于科学家想把感兴趣的东西 (核酸,蛋白,多糖,乃至细胞,染色体,组织等)看得更仔细,分类得更详细,或者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得更快,重复性更好,效率更高,价格更便宜。

难道中国的科学家就看不到这样的需求?我看未必。那缺少原创仪器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下来大概有三个原因:(1)缺乏对原创实验方法的探求;(2)缺乏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沟通和组成合适的团队机遇;(3)缺乏奖励机制。

中国科学家比较善于综合归纳,而对更详细的区分就比较弱。这种求全求大的习惯很可能就使得对新仪器的需求变得迟钝了。其实,中国科学家的原创精神很强,比如东南大学陆祖宏实验室就有很多非常巧妙的实验设计和仪器原型(比如管盖芯片等)。可是为什么后劲不足,不能最终把仪器研发出来呢?

在仪器研发方面,我很佩服日本的科学家。 比如日立公司的Kambara教授,因为发明了自动测序仪毛细管电泳的一个关键技术被日立公司立为少有的四个终身研究员之一,给已大量的基金。加上日本政府给的钱,他们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团队(大多数是工程师),专门攻关单细胞研究所用的仪器。这样,五年,十年后,当这个领域热起来的时候,全世界就都要从日本买仪器了。能有这样的战略眼光,能组织起这样的团队联合攻关,很值得我们借鉴。

有需求的科学家是否能与有经验的工程师组成团队也是仪器研发的关键之一。中国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单位”概念十分强,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少有横向合作的快捷同道。结果“中国制造”的奇迹并不能转化成原创仪器的研发上。复制别人的仪器很快,原创研发就力不从心了。

在美国,横向合作的机会很多,因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双方都主动地去寻找这样的机会。比如我就经常被邀请去给完全不相关的工程方面的会议做讲座,工程师们也经常找上门来和我交谈,看看他们的一技之长是否能在生物领域派上用场。研发iCubate技术平台的主管工程师Jeff就是这样“找”到我的。想要研发仪器,首先要“想”,然后要主动去寻找合作机会,寻找合适的人材。当然,在这以前,先要创找机会,让合作能成功。

合作成功需要钱。就象美国职业篮球队的“梦之队”一样,一个完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组合需要一笔不小的投入。钱是用来买时间,买市场机遇。可是到那里去找钱?是先找钱还是先找人?如果没有大笔的前期投入,一旦仪器研发出来能从市场上得到可观的回报也是激励大家合作的一个有效方式。不管是先拿钱还是后给钱,总要有一个合理的奖励方式。这个奖励方式在中国多靠政府,而在美国则多靠市场。

没有原创的欲望,没有组成最佳团队的机制,没有经济支撑,就很难开发出原创仪器。而研发仪器,首先需要能把科学家和工程师牵到一起的领头人,需要熟悉市场的能人,需要有经验,有良好的机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值得为之开发仪器,看科学上的重要性,还要看市场需求。也要容许失败,给失败者再次尝试的机会。

而最最重要的,最先要实现的,就是要去“想”。心不想,事难成。

进口仪器vs国产仪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286082.html

上一篇:药物基因组旗舰公司(Perlegen)关门
下一篇:免疫组库新领域竞争激烈
收藏 IP: .*| 热度|

34 黄晓卿 邵小龙 强涛 李森 武夷山 肖立志 王晓峰 方德杨 陈儒军 刘进平 朱志敏 杨远帆 梁建华 吴飞鹏 张亮生 戴小华 陆茵 颜宁 胡尚伟 吕喆 樊晓英 关法春 程向明 郭桅 鲍海飞 张肖飞 zengfeng 侯振宇 kx25 fan3fan nooney1986 liuyuzhou Floria liangq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