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又见炊烟之十:从《中央车站》出发——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精选

已有 7378 次阅读 2009-11-15 14:0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又见炊烟之十:从《中央车站》出发——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夜里,从电影频道(CCTV-6)上看了一个电影,《中央车站》(巴西,1998年),突然涌现出久违的感动,记忆中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巴西的电影,感觉有必要写两句,记录一下最初的心动,毕竟这个时代值得去记录的作品和人物并不是很多,偶然遇到了还是要留下两个脚印的。同时也建议以后再引进所谓的大片时,尽量多元化一些,找一些有点思想含量的。

这个故事情节很简单,场面也很朴素,甚至都有些粗糙的感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陋的电影作品,一下子把人内心最隐秘的情感以白描的手法从被遮蔽状态直接展现出来,这就是图像的力量。简单交代一下剧情: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约书亚与一个靠代人写信谋生的冷漠老妇人多拉,故事开篇,小男孩母亲找老妇人代替她给孩子他爸写信,然后母亲领小男孩约书亚过马路,由于小男孩不慎丢失并寻找父亲留给他的陀螺时,母亲被车撞身亡。至此,故事展开的线索都具备了,接下来就是小男孩,找老妇人要回母亲写给父亲的信,以便按照地址自己找到父亲。经过一些波折,终于老妇人和小男孩从中央车站出发,一起踏上漫长的寻找的征途。可以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如何能够让这些简单的情节,揭示出一个时代、一群人以及一个国家的病症,这是需要想象力的,也是需要技术的。(反观一些所谓的国产大片,往往要通过大事件、大投入,大明星、大场面来构造卖点,坦率地说,这是缺乏思想与想象力的表现,相信这部片子会印证笔者的这个观点的)

本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导演通过思想的挖掘,从三条明暗相间的线索,把一个简单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这三条线索分别是:其一,缺席与在场的颠倒安排(明线),其二,寻找与丢失的对比(暗线),其三,信仰与拯救(通过贫穷与富裕,繁华与荒凉的交替,给寻找留下了一个跳跃的断层与出口)。这种结构安排是非常有想象力,三条线索几乎同时刺激着我们麻木的心灵,在痛感下,我们开始觉醒,由此,所有的寻找都获得一种归宿,让寻找在虚无的年代以无比清晰的形象给贫瘠的心灵浇上了一掬荒漠甘泉。这才是真正的善莫大焉!

故事的安排是很吊诡的,作为寻找,它的标的物一直是缺位的,由此可见,导演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自己想象力的充分自信。作为一个以寻找为主线的影片,到故事结束的时候,父亲也没有出场,可能很多朋友会感到美中不足,其实,这里的父亲只是一种寻找的道具,他就潜伏在我们的身边:他酗酒、他邋遢、他荒唐、他爱着、他在路上,他不是一个完人,他有很多缺点,但正是这样普通的父亲给我们力量和希望,这就足够了,如果导演真的让他出现,反而降低了故事的思想厚度。父亲的缺席,给寻找留了根据,寻找也由一次性行为演变成一种永远的行为,如果人类还记得寻找,那么人类就还有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对于老妇人来说,她原本缺失的爱与信仰,恰恰在荒凉的漫长寻找途中,开始显现,那个偶然进入视角的长途卡车司机,用他的朴素的爱唤起了封闭心灵的回声,然后他消失,留下的只是:我忠于自己的信仰之旷古传说,又一个被寻找的标的物消失了,但这种消失,带来的是苏醒,一个困顿心灵的苏醒。只要醒了,就是可以看到阳光的。

在另一条线索上,老妇人的在场,恰恰成了寻找与自救的一个障碍。在场有时是丑陋的,想想最初老妇人代人写信,收完钱后,却从不把信寄出,她的在场让寻找成为一种不可能。信在这里是一种符号,它是沟通缺席者的一条道路,当那些信被无端束之高阁,或者被毁掉的时候,寻找注定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老妇人多拉的被迫出逃恰恰使她由在场转变为缺席,由此寻找与拯救才是可能的。老妇人离在场越远,她获得救赎的可能性就越大,她所要寻找的是丢失的爱以及信仰,还有自救,到后来我们看到老妇人多拉泪流满面地在返程的汽车上给小男孩写信说:她也想念自己的父亲,她看到了小男孩与哥哥们在一起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的守望与寻找不再孤独。自此,那个在故事开始时让人觉得有些讨厌的老妇人,突然让人感到无比想念,她再一次缺席了,但是,我们都知道,她已经找到了多年前丢失的东西:爱、信仰、还有自救。

故事中有一个细节很有趣,当老妇人和小男孩在荒凉的巴西腹地,远离了中央车站的繁华,遭遇了真实的大地与苦难直面相撞,她犹豫了,那个流动的算命女郎要求她算一卦,她说我没有钱,而那个同样为生计奔波的女郎却说:即便如此,我还是要祝你好运。象先知一样离去,在面临断粮的时刻,无奈之下重操旧业,老妇人再次代人写信,其中有一个贫穷、邋遢的农民来找她写信:那个老男人竟然要求她写上: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那一瞬间,她忙碌、她振奋、她发现了自己在世的意义。而那个她曾熟悉的,充斥着被富人与强权构建的所谓成功标准的世界,轰然倒塌,信仰与在场无关。这一次,老妇人把所有的信件都寄了出去。她不但获得了内心的满足感,而且她看到了救赎的道路,一条曾被她鄙视的道路。

恍然想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分析梵高的油画《农民鞋》中所揭示的意义,鞋暗示了存在者与大地的接近:主人已不在场,而鞋似乎是一种工具,介于人类劳动、人与物、土地之间。同样,这个寻找的故事,在标的物都不在场的状态下,寻找只能沿着乡村的土路延伸下去,此刻,悲凉的大地,琐碎的细节,卑微的人物,微弱的呼号,在旷野里显得是那样的渺小,而又是那样的真实,那些高坐云端,远离大地的生活突然失去了根基,回到大地是一种召唤,来自心灵,它与救赎有关。曾对朋友说,如果厌倦了,就从城里坐车到100公里外的乡村看看,任何方向都可以,那里有力量的根源,并且是与土地有关的。

寻找是一个好主题,它指涉了人类在世方式的一种寓言。想想这三十年处于转型的中国,我们同样丢失了多少应该找回的东西。好在,寻找已经在一个古老的国度开始踏上征途,并得到一种体认,那个有些荒诞的XXX,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是一次诡异的寻找。寻找目的固然重要,但是更为具有实践意义的却是寻找通向目的的道路和手段。让我们从卑微的生活开始寻找吧,想想我们是从哪里被荒谬年代的子弹射落的,寻找的起点就应该在哪里开始!

2009-11-15黎明于南方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就是《中央车站》电影的海报,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271154.html

上一篇:从普遍语法到心理模块
下一篇:是什么因素让科学论文沦落为草包科学?
收藏 IP: .*| 热度|

22 武夷山 张志东 黎在珣 孟津 王桂颖 刘玉平 祖乃甡 梁进 刘进平 朱志敏 王德华 罗帆 吴电明 吴飞鹏 杨秀海 李宁 吉宗祥 刘圣林 魏东平 刘畅 刘岩 吴明火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