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网编辑部想挑起对科学精神的讨论,这对于学术界无疑是有利的。为表支持,特作系列博文。
在我国流传很为广泛的一个说法就是“要发扬敢想敢干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确有提倡“敢想敢干”的内涵。这是因为,认识论上的无止境界,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属性在作为其基石。
但是,即便是如此,对这种“敢想敢干”也必须加上限定性: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条件下的“敢想敢干”,有实践证明基础上的“敢想敢干”。
这样,就把有资格“敢想敢干”的人限定了下来,也把“敢想敢干”的出发点限定了下来。
为什么要做这种限定呢?这是因为:违反科学的“敢想敢干”必定是失败的。
有人把科学视同为一系列定理(或规律)。如果撇开与科学定理(或规律)相联系的科学精神,科学也就成为教条。因而,教条主义是支持(或不反对)“要发扬敢想敢干的科学精神”的。
对于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条件下的“敢想敢干”,有实践证明基础上的“敢想敢干”所取得的成果,教条主义总能(也极端尽力地)发现相应的教条来说明之。而对“要发扬敢想敢干的科学精神”的不良后果,教条主义也能(也尽力地)发现相应的教条来说明之。
这(“要发扬敢想敢干的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精神的哲学背叛。在哲学上,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符合客观规律、有实践证明基础上的行为。在无数种可能(或可选的)行为中,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只选取符合客观规律、有实践证明基础上的行为。
“要发扬敢想敢干的科学精神”在这上面玩弄了文字游戏。它把主体“科学精神”用“敢想敢干”来限定。
而“科学精神”本身是不能(也不容许)被限定的。(否则,就违背了认识论上的无止境界,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属性)。除非是分类性的(不改变其属性)。
这与用主体“科学精神”来限定“敢想敢干”是完全不等同的。
把“敢想敢干”当成“科学精神”者大有人在。也正是这种认识,导致我国科学界对基础科学理论的篾视。而其发扬光大的后果就是:本科生、研究生对基础科学理论课的篾视。
最终的结果是:“要发扬敢想敢干的科学精神”导致普遍性的论文、科研、成果评价的造假行为。
[我感到此语大流行是在大跃进时代。但是,至今在很多人脑子里根深的很。而所谓的创新教育,再次使之流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