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7班 湛韬 088111205 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学植根于华夏文明的沃土,由于其体系的多学科组合性与应用特征,中医学理论对于华夏文明有着极好的代表作用。一种医学或疗法的应用价值判断只能是基于其临床疗效的评价,针对其理论属性的抽象的争论在这一层面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在哲学层面,中医学时至今日却有着其独特的理论意义。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是要把方法论与实践隔离开来,而只是为了维护真假判断与价值判断间的相对独立性,以反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由于混淆概念而产生不合理和不人性的作为。
目前的教科书上及主流意见都是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归结为朴素的唯物论,这种裁定不仅是大而化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合理的。唯物论本是西方哲学的概念,属于本体论的范畴。但是,“朴素的唯物论”适用的仅是作为中医学整体基础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观点。而对于同样作为理论基础和诠释框架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一些其他解释和描述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概念则是不适用的。这是因为,在阐述人体和疾病时,中医学没有从结构入手,其研究方法不是分析的。而唯物论的方法必定是分析的,因为它的认识目的首先就是对象的结构本质。因此,真正唯物论的医学采用分析的认识方法首先应该发展出系统的形态学。中医学是不具备这一特点的。
“阴”和“阳”这一对哲学概念的创造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壮举。阴和阳互根互用、对立转化、交感互藏的关系足以描述和解释人类经验范围内的任何状态。阴与阳不仅仅是一对相反的属性范畴,其概念里有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非但如此,阴阳概念还有着本体论及生成论的意义。当然,阴阳并不源出于中医学理论,但中医学却是其在具体学科中应用的典范。这不是偶然的,首先中医学是中国的医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环境中。其次医学的对象即生物体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自洽的有机体,面对如此复杂精密的对象,人们要么是煞费苦心地将其不断分解,正如现代医学,从器官到组织到细胞到分子,逐级水平发展;要么就是整体把握、类比取象。古中国有发展成熟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医学便很自然地以此作为基础理论以用于解释、记录医学经验甚至是预报医学事件。
若要将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理论特点进行比较,我们从表面看可能会认为中医学的认识方法和结论要笼统和粗糙得多,因为现代医学已经研究到了基因分子的水平,而中医学的研究对象一直停留在脏腑、卫气营血津液和经络等宏观且高度抽象的水平。这种比较结论有失公正,这是因为现代医学理论是理性的(当然不否定其经验性),也就是说,现代医学理论的推演和发展结构是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方法表述的;中医学则不具备这一功能,因为它采取的是另外一种“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无法适应形式逻辑的符号和公式。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理性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现代医学要遇到人类理性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例如“极限问题(无穷追问、芝诺悖论)”、“明希豪森悖论”、“休谟问题”等。以上问题在现代医学中都得到体现,比如生命的本质和起源之谜就是“极限问题”的体现;神经科学的发展要遭遇“明希豪森悖论”;医学伦理争论背后隐藏的是“休谟问题”。当然,除此之外,现代医学还要面对其发展永远不能满足人类要求的程度的难题。而中医学的理论是可以避免前一类问题的,例如因为其非分析的特征可以避免“极限问题”;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使“明希豪森悖论”在这里迎刃而解;又因其远离经验主义的经验原则和理性原则而让“休谟问题”对之无可奈何,正如此难题对尼采哲学无可奈何。那么,除了发展水平与人类所要求的差距外,中医学的难题在哪里呢?答案在实践里!因为实践是不可被描述的,而中医学高度的实践性使医术的传承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现代医学分析的特点使生物体复杂的形态和功能被分解为越来越简单的逻辑联系的片段,医术被清晰地记录和传承下来。反之,中医学理论由于是非分析的,其要求每一个医生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努力的参悟建立起个人对医学对象认识的非理性的联系,这在传承的过程中是反复进行的。因此我们在现实中看到高明的中医师多是白发苍苍的老者。
然而现代医学在发展,疾病也在发展,人类对生物现象研究的越深入,却发现未认识的也在不断增加。药物多了,疗法多了,技术越来越先进了,但总体来说,病人的数目似乎并未减少。对比现代医学,中医却是十分从容,“以不便应万变”,不管疾病谱怎么变化,只要人还是人,望闻问切的功夫照样能发挥作用。“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两者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样看来,中医学的“叙事”方式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通过人们从中医学得到的普遍性的必然性的福利,人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反对“主流”、“现代性”、“理性”、“下定义”等是有依据的。虽然后现代自身的存在还不能自圆其说,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一个观点:认识的途经不是只有一条,各种途径求得的结果对于人类的价值(相同或互补)都是要被重视的,从而这些途经都是应该得到承认的。
老师您好:
感谢您评阅我的文章,以上论述都是学生平时思考的心得,我水平有限,观点及论述难免有失偏颇,有些甚至可能贻笑大方。但这里的所有内容都是我真实的想法,希望老师指明斧正,感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