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沉思
就是自己一个人苦思冥想,例如罗马皇帝的《沉思录》。形象地说,沉思就是托腮而思。
沉思有它的优点,就是不受环境影响,会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缺点是很难记录。
梦也是沉思。有时我做梦在思考,当时感到很好,但是醒来后就忘记,或者觉得很荒谬。
2、辩论
辩论也是思考的过程,孔明舌战群儒,不思考行吗?
它的优点是互相激发,缺点是思考被牵引,有时也很难记录,除非柏拉图给你作学生。
辩论也是讨论。讨论实际是集体思维。就象现在的并列计算机。
3、写作
写作也是很好的思考过程。写作中间会蔓延,好象德里达的“延异”DIFERENTIATE。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写作,就是因为写作帮助思考。它的优点是作为记录,记录下来后有利于慢慢的反思。
4、教学
过去我以为教学耽误学习,耽误研究,希望有钱了就不代课了。现在我发觉给学生上课,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照教材宣科。
讲课不是独唱,是交响。不仅要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也在拨动你。不过学生更多的不是语言,而是眼神,是抬头率。用“是”与“不是”来对你的观点,对你的思维发出作用力。抬头是表示“是”,低头表示“不是”,迷茫的眼神表示“是或不是”。
当你看着学生,看着他的眼睛,如果他迷茫,说明你讲得不吸引。相反如果他的眼睛发光,说明吸引了他。学生是一个驱动,可以驱动你的思维。为了吸引他,你会努力,当然通过语流的改善来吸引,也可以通过当时的思考来吸引他。
教学中间要思考,也就是临场发挥。课程熟悉了发挥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讲课中间的思考越来越多。
“教学相长”,不仅讲课本身是思考,有时学生给你提问题,或者学生的作业,正面反面都会促使你思考。有时学生的作业让你很失望,你会惊讶为什么学生听不懂你的意思,从反面让你思考。
缺点是记录困难,有时发挥的内容真好,可惜上完课就忘记了。我作学生的时候,我记录的东西很多,特别是教材中不会有的。也就是记录的主要是老师发挥的部分。
我现在用这样的方法,就是边讲课,边记录重要的思想火花,在课后也记录。不过人都是俗人,有时就忘记了。或许以后录音吧。
补充
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破万,神交古人。”
所谓“读书破万,神交古人”,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和古人一起讨论,也是思考的一个方法。
论语说,“思而不学则殆”。是说思考本来脱离不了学习。
论语还说,“切问而近思”。是说向别人请教,相当于自己的思考。是最直接把学习和思考等同起来的。或者最直接表达二者密切关系的。
当然最著名的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比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对论语的引用)
学习和阅读有浅度与深度。例如阅读,有精读与泛读。浅度的学习和阅读,就是仅仅用记忆活动来处理信息,深度的学习和阅读,则是伴随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就是说学习的时候不思考,不理解,那么最终还是糊涂的。
思维有感性与理性之分,但本文是从外观上去说。
再补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74&do=blog&quickforward=1&id=44037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