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授对专利的态度是随时间渐变而不断变化的。
建国后到改革前,中国人是讲团队精神,连论文恨不得都署名XX教研组,XX小组呵呵,所以专利那种东西是腐朽西方人所特有的,中国是不需要的。
但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对中国政府的压力使得中国开始制定专利法。那时,百废俱兴,中国教授帽子还没摘掉呢,这些可能既顾不上,而且传统的思维也使得无心了解。
进入90年代后,经济腾飞了。中国教授对专利开始重视起来,不断仿制国外最新成果,这时候由于中国对专利保护不力,许多国外公司并未在中国申请专利保护。那时候中国教授的流行语是“填补国内空白”。说白了,谁也没有真正把中国专利当回事,你敢公开我就敢仿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自己的创新也需要保护了,所以有识之士开始琢磨专利了。但教授们此时正为SCI热火朝天呢,专利还没有上眼呢。原因一是职称发明,所有权归学校,自己的分成怎么办?二是考核专利啥也不是,顶多算EI;三是真有创新,教授私下就接活了,独吞,钱才是硬道理。
但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就是创新程度的标志。学校也开始重视专利了,甚至规定申请教授的门槛就是必须拥有2篇授权专利。一下子专利的申请量开始突飞猛进。毕竟大家都明白,中国专利比SCI简单多了,甚至比核心期刊还简单。于是,创新的质量不是重要的,数量是重要的,一如现在热火朝天的SCI。
中国的专利有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垃圾专利,为了申请而申请的,永远没有价值的,此专利一般就拿到授权后就很快放弃了,当然你有课题有钱,愿意继续维护也大有人在。二是中国的专利代理人水平不高,写的专利不能真正维护申请人的权益,很容易就被人找到漏洞,进行合法的仿制,或者干脆被无效掉。
毕竟写专利和写论文是两码事,需要很高技巧的,既要达到专利法要求的公开充分,同时又要尽可能保留技术诀窍,使得仿制者摸不着门;而且Claims不能侵犯他人专利权利,同时要能最大限度的、并且有力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国外制药公司就专门配有专利部门,承担自己的专利申请,同时寻找感兴趣的他人专利的漏洞,提供给技术人员进行改进,并申请新的专利。
专利局当然也知道这些情况,但是不敢严格,毕竟严格后还能有几个专利?于是审查员也有时闭一只眼吧。
当然,也有像华为这样的认真公司,切实保护自己的专利。但多数教授们还只是处于专利申请的萌动阶段,不懂专利法的不少,想爱还不太容易。另外费用也是问题,特别是国际专利,那申请费即使是自己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那也不是想来真的就来真的。
所以,教授们先拿中国专利练练手,在斗争中和失败中不断成长吧。从大国到强国的那一天,我相信,专利的数量(附带SCI的数量)也不会再困扰政府和教授们,创新将保障强国的话语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