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很多大学评职称只看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其它的都不看。道理可能是滥竽充数挂名现象普遍,于是只能一刀切了。
妻子是研究超导体的,经常去加拿大、瑞士、日本、英国等国家实验室搞合作研究。奇怪的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第一作者,而合作的参与者同样有积极性地从很远的国家赶来,三班倒地测试样品。有的教授甚至已经退休了,实验室都交出去了还跑到很远的地方测试样品。这在旁人眼里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我想,答案是可能某些科学家已经达到了某种“科学老顽童”的境界了吧。
在大学里面读书的时候很少有合作机会,到了国外的国家实验室以后,知道国家实验室就是强调合作精神的。比如:图书馆、学校、博物馆都是纳税人出钱的,因此要提供公共服务。国家实验室里有的研究中心(比如纳米中心、同步辐射中心)都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打造的,因此必须给实验室内外的用户提供免费服务。比如说用户到国家实验室来使用仪器测试样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给其它地方的用户提供实验数据等,这些都是合作的形式。
再比如,有些仪器(如核磁共振、超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是专人管理的,或者只有少数人会用。因此,要用到这些仪器的时候只能请专人测试了。付钱的话一个小时200美金,一星期五天等于8000美金,于是只能请求和专人合作了。那么,为什么自己不能上去操作呢?一是因为学习这种仪器需要花大量时间,请别人教也需要出钱,一个小时200美金。二是因为万一把仪器搞坏了怎么办?三是因为别人就是靠这台仪器吃饭的。
第三点在小型仪器的使用上也是这样。比如实验室有台催化装置,有一个人一直在用着这台装置。你如果想要做些催化反应,自己想操作的话,那么天天用这台仪器的人就没有事情做了,白拿工资了。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给你用仪器,他就出不了文章了。于是,仪器就成为了生产资料,而合作(即合作研究、共同署名)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比如有的实验室以做材料合成著称,没有催化反应装置,而有的实验室有催化反应装置,于是大家互通有无,开展合作。这和国际贸易的原理类似。
再比如有的科研人员得到一些阶段性科研结果无法单独成文,但是同时别人也在用不同的方法做一样的体系,两者合在一起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于是合作就产生了。
课题组是需要乐于奉献、乐于助人的人的。如果每个组员都只是管好自己的事情,那么课题组就会变得冷漠和功利化。虽然很多时候功劳都归功于第一作者和通讯联系人,但是其他“配角”的贡献也是不能被忽略的。
星云大师写道:“一出戏固然需要有男女主角、男女配角等主要角色,但若无「跑龙套」者,也不能成就一场戏。一个人要发心为别人「跑龙套」,为社会「跑龙套」;你替别人「跑龙套」跑多了,别人就会提拔你,爱护你,所以你以「跑龙套」的因缘成就别人,将来别人也会为你「跑龙套」。所以,「跑龙套」跑得好的人,一样可以跑出前途;就怕不肯「跑龙套」,或者跑得不认真,跑得不像,跑得不好,当然未来的前景自然也就不乐观了。”
做了事情,在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当然有点窝囊,但是我想说,无论科研评价体系是怎么样,自己该怎么做,心里自然有一杆秤。做科研当然要赢得起、输得起,为自己的理念负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