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的“华北地区内部结构探测研究计划(NCISP)”,在华北地区完成了多条剖面的地震流动台阵探测,获得了大量高质量、高分辨的地震波记录资料。基于这些高质量的资料,我所郑天愉研究员等人在2009年5月份刚刚出版的国际著名地学期刊GEOLOGY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Zheng et al. New evidence from seismic imaging for subduction during assembly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Geology, 2009, 37(5): 395-398)。该文基于其中在华北克拉通北部以东西向横跨克拉通的两条剖面的流动地震台阵探测资料,通过接收函数成像,构建了观测剖面下方地壳的细结构,揭示了华北克拉通中部碰撞带和西部块体下有两条延伸二、三百公里的低速带(见附图)。文章论证了,从近地表向西倾斜到Moho面的低速带是被西部古洋壳俯冲带入的古陆壳残留体;平躺在下地壳的低速带则是被东部古洋壳带入到岩石圈顶部的古陆壳折返到下地壳的残留体。由此提出了华北克拉通东-西块体碰撞拼合、古洋壳消减以及古陆壳残留的古板块构造模型。作者认为,华北克拉通东、西块体是在18.5亿年左右最后拼合而成, 这说明在古元古代地球就已经具有与现今相类似的板块构造运动体制。